三 忠孝廉节
忠孝廉节碑 拓本
简析
碑刊立于讲堂南北两壁,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手书。现存碑刻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忠孝廉节”四字分四通,榜书行书,青石。“忠”字碑,纵213厘米,横141厘米,刊于讲堂北壁西侧。“孝”字碑,纵211厘米,横140厘米,刊于讲堂南壁西侧。“廉”字碑,纵212厘米,横141厘米,刊于讲堂北壁东侧。“节”字碑,纵213厘米,横139厘米,刊于讲堂南壁东侧。题款为正楷。“忠”字碑右上刻有“宋晦庵朱子书”(“晦庵”为朱熹的名号)。“节”字碑左上有“皇清道光丁亥后学欧阳厚均敬立”。四通碑皆刻有勒石人姓名,“忠”字碑勒石人为:长沙王粹涵、饶先翥,善化文德厚、萧明哲,善化吕国纪、谭国蕃;“孝”字碑勒石人为:零陵陈敬治,新化段自纯,零陵萧厚光、蔡学沈、伍丹山、颜宗典;“廉”字碑勒石人为:湘潭向简修,衡山周祜,益阳詹能范,沅江皮浚元,耒阳李绍奎、谢斌;“节”字碑勒石人为:桂阳州李敏基、秦廷璁,武冈州张崇镛、张和,临武傅汝梅、杜曰珩。
湖南出现“忠孝廉节”四字石刻还有四处,其中有三处在永州,分别在东安文氏宗祠、江永县千年古村上甘棠月陂亭和零陵福寿亭。据传文氏宗祠的“忠孝廉节”是其他两处的母本,可惜已毁于战火,上甘棠月陂亭和零陵福寿亭两处石刻皆有存。上甘棠月陂亭的保存相对较好,“忠孝廉节”四字额首有“大宋忠臣文山公书”,落款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永明县(江永古称,笔者按)正堂黄平王伟士临”。王伟士,字少義,号诚斋,贵州黄平人,曾任湖南永明县知县。据传王伟士临摹的就是东安文氏宗祠内的“忠孝廉节”。
第四处在长沙博物馆,系长沙学宫(孔庙)遗址发掘所得,仅存“廉”“节”两通。碑为青石,纵200厘米,横134厘米。“节”字碑落款为“大清嘉庆二十年乙亥岁春吉日摹刻,宋文天祥书于□□□”。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县学宫碑刻云:“庙之左偏为明伦堂,高二丈六尺,阔三丈九尺,深三丈七尺,……左右壁摹刻忠孝廉节四大字。宋文文山手书。”学宫所存“廉节”二字损毁较为严重,“节”字碑已裂成三小块。
从现存永州上甘棠月陂亭、福寿亭,长沙学宫和岳麓书院碑刻字迹来看,四者应脱胎于一个母本,属一人所书。对比朱熹和文天祥传世作品和书写风格,“忠孝廉节”四字更接近于朱熹的风格。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从文天祥忠贞爱国和为官湖南的事迹来看,应该是文天祥所书。
不过晦庵先生的字迹在书院志中有流传,作为大学者欧阳厚均不可能不知。明万历《重修岳麓书院图志卷之四·对联》记载:“忠孝廉节四大字,晦翁。”康熙二十七年(1688)《岳麓书院志·旧志岳麓山水总记》载:“入静一堂,登尊经阁,朱晦翁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新修岳麓书院志卷之一》丁思孔第二疏记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及道乡台等题额”的奏言。另《新修岳麓书院志卷之二·古迹》记载:“‘忠孝廉节’四大字,宋朱晦庵手书,留于尊经阁。”这说明,岳麓书院至少明代已有“忠孝廉节”四字,至清康熙二十七年前,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还保存在岳麓书院尊经阁内。笔者从龙骧撰写的《重修岳麓书院记》(见同治年间罗汝怀编纂的《湖南文征》)中发现,龙骧曾在撰记前后亲见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迄今登其堂,观其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未尝不俯仰低徊而不能去也”。龙骧的记作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左右,而上甘棠月陂亭的“忠孝廉节”四字临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可见上甘棠月陂亭所存“忠孝廉节”摩崖石刻比岳麓书院文献最晚记载的朱熹“忠孝廉节”碑刻要晚七八年。
长沙学宫所刻“忠孝廉节”为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刊立书院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四字时,长沙学宫文天祥所书“忠孝廉节”才刻12年,三年后即1818年欧阳厚均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他肯定也目睹过学宫的碑刻。欧阳山长敢在首碑刻上“宋晦庵朱子书”,应该是有其自身的考量的,不过今日已查不到他们当时镌刻的依据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祖籍徽州府婺源县(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福建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一生曾两度讲学岳麓书院,一次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与张栻讲习论学岳麓书院,史称“朱张会讲”,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促进了书院自由论学之风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亲书“忠孝廉节”“道中庸”与“极高明”等手迹,今留存书院内。另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朱熹以荆湖南路转运使兼知潭州(长沙),至岳麓书院讲课,聘任教授,整顿学风,颁布书院教条(即白鹿洞书院学规),别置生员,增及廪给,更建书院。朱熹与张栻的理学,在岳麓书院一直被称为“朱张学统”,传承至宋元明清各代,对书院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九溪夫子岳麓书院学箴九首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