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岳麓书院记

五八 建岳麓书院记

[宋]陈傅良

自唐季至于五代,用兵而教事阙。圣人作,四方次第平,以俎豆胜干戈,而天下靡然日趋于文。盖宋受命四年,遂平荆湖。又十有一年,尚书朱洞来守长沙,作书院岳麓山下。在国史,其行事不甚较著,足以考见上意所乡,为吏者皆承休德,知所先后如此,岂不盛哉!而其风动抑何速也。五六十载之间,教化大洽,学者皆振振雅驯,行谊修好,庶几于古。当是时,州县犹未立学,所谓十九教授未有显者,而四书院之名独闻天下。上方崇长褒异之者甚至,则其成就之效博矣。

熙宁初,行三舍之法,颇欲进士尽由学校,而乡举益重教官之选,举子家状必自言尝受业某州教授,使不得人自为说。崇宁以后,舍法加密,虽里闾句读童子之师,不关白州学者皆有禁。诏令诚甚美,然由是文且胜而利禄之念多,老师(俗)〔宿〕儒尽向之。

书院不知起何时,以予所闻,汉初郡国往往有夫子庙而无教官,且不置博士弟子员,其学士尝课试供养与否,阙不见传记。然诸儒以明经教于乡,率从之者数千百人,辄以名其家。齐、鲁、燕、赵之间,《诗》《书》《礼》《易》《春秋》,讲论家各甚盛,则今书院近之矣。县官时时遣守相劳问,致馈为礼,其(间)〔门〕(文献和碑文皆为“间”,依文意改为“门”。笔者按)生皆世守师说,更相传受不易业。盖至武帝时,郡国始稍稍有学校,官田观汉晚出。视其初,儒者术业工拙优劣可知也已。方大中祥符间,天子使使召见山长周氏式,拜国子主簿,诏晋讲诸王宫。式固谢不应诏,卒还山肄业习如初,至赐对衣鞍马、内府书。而宋有戚氏,吴有胡氏,鲁有孙氏、石氏,各以道德为人师,不苟合于世著名。予以是益叹国初士风之厚,本之师道尊而书院为不可废。乾道元年,故帅枢密刘公珙克复开宝之旧,已浸废坠,今直徽猷阁潘公畴亟践修之。某得官桂阳,于长沙为属邑,始诣大府请事。时公至镇适数月矣,与凡郡守要束,咸以宽简,阖部晏然,民吏意得,曾无几日可以再三于有司者。因得陪别驾后至书院,谒诸先生祠下。适会修事,且辑诸生,穆然而志专,徘徊乐之,不忍去也。既去,州教授兼山长顾杞、堂长吴猎以讫役属为之记。

某尝获诵侍讲张先生所为记,及于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后亦既知所指归。近岁,以其论述,由太学礼部奏名及对大廷,连为天下第一,他未试可略睹矣。虽欲有言,无以出讲闻之外者。而公于今卿大夫为先进,年益高,闻望益尊重,人人能道之,又何待余言者。故但次书院所从兴废之故,爰系以岁月而强附名焉。

是岁淳熙十有五年。

刊自《岳麓文钞》,蔡德林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陈傅良撰文,刊自《岳麓文钞》,湖南省美协书协原副主席蔡德林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58厘米,横69厘米。

淳熙十五年,湖南安抚使潘畴修岳麓书院,聘潭州(长沙)教授顾杞兼任山长,吴猎为堂长。他们请陈傅良为书院作记,请其讲学岳麓。陈傅良倡导经世致用的事功之学,讲学书院时劝导学生经世济国、建功立业,受到标举“传道济民”传统的湖湘子弟的热烈欢迎。该碑文记录了书院自北宋朱洞建院以来的发展情况,特别对周式的德业、张栻的治心修身之要赞赏有加,当然也表扬了当时的安抚使潘畴、州教授兼山长顾杞和堂长吴猎等人。

潭州措置岳麓书院牒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