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措置岳麓书院牒
[宋]朱熹
本州州学之外,复置岳麓书院,本为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求师取友,至于是邦者,无所栖泊,以为优游肄业之地。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基,复创新馆,延请故左(师)〔司〕侍讲张公先生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受)〔授〕业解惑焉。此意甚远,非世俗常见所到也。而比年以来,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风不振,议者惜之。某叨冒假守、蒙被训词,深以讲学教人之务为寄,顾恨庸鄙,弗克奉承,到官两月,又因簿书未能一往谒殿升堂,延见诸生,诣考所合罢行事件,庶革流弊,以还旧规。除已请到醴陵黎君贡士充讲书职事与学录郑贡士同行措置外,今议别置额外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依州县则例,日破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更不补试。听候当职考察搜访,径行拨入者,庶几有以上广圣朝教育人才之意。使凡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区区课试之间,实非小补。牒教授及帖书院,照会施行。仍请一面指挥若干人,排备斋舍、几案、床榻之属,并贴钱粮官于本州赡学料次钱及书院学粮内通融支给,须至行遣。
刊自《岳麓文钞》, 长沙邓先成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撰文,刊自《岳麓文钞》,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邓先成(1928—2013)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18厘米,横79厘米。
绍熙五年,朱熹六十五岁,距他第一次来岳麓书院已经二十七年了。第一次来书院拜访张栻,一路冷冷清清,只有范念德和林择之两位弟子相陪。但在潭州(今长沙),却受到了热忱接待,邀请他来的是潭州两位最高长官。义兄刘珙虽然调任京城,但继任者张孝祥尽心尽力,派人迎接,亲自宴请。岳麓书院山长张栻也是两个月都一直作陪,讲学论道,游山观景,形影相随。可是这一次来,路上虽然随从人员众多,沿途更是遍访当地名家,圈粉无数。然而,再到长沙,那几个熟悉的论道之友已见不到了。
书院也由“优游肄业”之所,变得“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风不振”。朱熹到任两月后,亲自到书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当时书院有八个斋舍,朱熹用抽签的方式每斋抽出一名生徒,讲《大学》一章。讲完后,朱熹再亲自评说,并讲述大义。有一次书院有两个生徒讲述得不是太好,语意模糊,朱熹当场发火,对在场的人员说,之所以要办书院,是因为书院可以让士子相互讲学论道,与官学不同,其不以科举利禄为目的,今日反而不如州学办学质量,那还要书院干嘛!
第二次来岳麓书院的朱熹,让书院再一次获得新生。第一,他聘请了黎贵臣、郑仲礼分别担任书院的讲书职事和学录。第二,增加了额外生十名。第三,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改为《书院教条》,这是岳麓书院第一个正式学规,一直沿用到清代。第四,更建书院。第五,添置学田五十顷。可惜,朱熹在长沙仅仅待了三个月,当年的8月6日即挂印而去。岳麓书院当时的学统没能在朱熹本人的亲自指导下浸润更深。好在自宋以后,书院学人都自觉地把张栻、朱熹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贯彻执行,并一代一代地累积沉淀着朱张二人的文化意象,让朱张学统成为书院的文化信仰。
赠了敬序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