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祠祀记

六六 岳麓书院祠祀记

[明]黄衷

长沙,古潭州也。兴教之地,是为岳麓书院。宋建于开宝,则有朱子洞,历岁而毁。建于乾道,则有刘安抚珙,历岁而毁。更建于绍熙,则有朱先生元晦,历岁而毁。我敬皇帝宏(弘,避讳,笔者按)治甲寅,陈郡倅钢始复旧绪,嗣而葺者则有杨郡贰茂元,率亦陈诸未备者耳。考书院之兴废,此其大都焉。

岳麓书院祠祀记碑 拓本

方其盛时,藏书则有李守允则,主教则有周山长式,讲学则晦翁、南轩二先生,歆风向道,学者计千人,授餐田五十顷。弦诵响绝而游宴踵至,君子慨之。考教理之盛衰,此其大都焉。

院旧有祠以祀晦翁、南轩,潭人请以山长式、郡倅钢配,若或寝之而专祀朱、张。潭人之言,文公集诸儒之成,以明圣贤之道。讲学于兹,吾师焉;安抚于兹,吾师焉。南轩世大儒,并时同业夫所谓过化者存焉,吾祀之。山长行谊,乡先生也。乡先生没而祀于社,山长有焉,吾祀之。始,书院之鞠于榛莽也,阅三百年。倅斯来也,异梦兆其感,遣碣征其处,费也吾无与焉,力也吾无庸焉,治吾惠而教亦吾惠也,吾祀之。是乌知专之者未为失,而寝之者固未为得耶?潭人有辞矣,君子以为义,民动以义,莫可拂已。督学许佥宪宗鲁则因旧祠以祀朱、张,崇道也;更堂焉以祀守洞、守允则、安抚珙、山长式、郡倅钢,序位以世,崇教也。于是潭人始慰。考祠祀之沿革,此其大都焉。

铁桥子曰:是役也,有足劝者三尔。大道既隐,师友义衰。口耳之常谈,无谓乎教;仕进之筌蹄,无谓乎学。圣贤成己成物之用,无复异时。丽泽之余,朱、张不远千里讲道湘西,论中庸之义,尝越三昼夜而不合,然卒定于朱子。夫以粹精如文公,超悟如南轩,犹不能无藉乎问辨剧难之益,吾得以劝士。良吏之品,惟治与教,故鲁称弦歌,郑美乡校,蜀郡之儒化,赞皇之启封,非教莫取也。后世乃有殚力簿书,俯首绳检,自委于俗且冗者,犹将不免。郡倅陈君卒能于文法寖密之日,无守之力而举师帅之职,若可与古良牧齿者,一兴教已乎!吾得以劝吏。民志既伪,俗滋敝矣,视去守令如唾洟。然潭人怀惠故倅恒若一日,申之祀事,以上及乎世之贤大夫者,吾得以劝俗。是故,士成乎学,吏成乎义。嘻,独潭之利也乎哉!

刊自《岳麓文钞》,颍川路振平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明嘉靖五年(1526)巡院黄衷撰文,刊自《岳麓文钞》,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原常务理事路振平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68厘米,横178厘米。该碑文是反映岳麓书院专祠祭祀的一篇重要文献。

岳麓书院祭祀主要有文庙祭祀和专祠祭祀两部分。书院文庙祭祀在建院之初就有,其祭祀建筑称为礼殿或孔子堂。专祠祭祀则到元代才开始出现。元延祐元年(1314),郡别驾刘安仁率善化县主簿潘必大重建书院,修诸贤祠祭祀朱熹、张栻,并以朱洞、周式、刘珙配祀。明弘治七年(1494),通判陈钢于明伦堂后建祠专祀朱、张二先生,杨茂元题祠名为“崇道祠”,而将朱洞、周式和刘珙等人的祠堂改为慕道祠。嘉靖五年(1526),督学许宗鲁、知府杨表改慕道祠为六君子堂,供祀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和杨茂元。

书院的专祠祭祀在明清有较大的发展。明后期增设四箴亭祭祀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增建道乡祠祭祀旅乡先贤邹浩。清代,岳麓书院的祭祀事业更加发达。康乾年间,书院设祭共十五处。嘉庆年间,又增建十二处。道光以降,又增建岳神庙、欧阳厚均祠堂、船山祠。至此,书院专祠祭祀前后相加计有三十处之多,在全国书院祭祀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这样的尊崇先贤祭祀盛况正是岳麓书院千余年文脉赓续兴盛的情感基础,也是书院千余年来传道育人、英才辈出的精神谱系。

黄衷的《岳麓书院祠祀记》记录的就是嘉靖五年改建崇道祠和六君子堂的故事。岳麓书院设崇道祠特祀朱熹、张栻,是岳麓书院专祀学术宗师的开始,反映了当时岳麓书院的学术风尚,黄衷认为祭祀他们的目的就是“崇道”。而六君子堂的设立,则主要是表彰有功于书院教育或建设的人士,黄衷认为这是“崇教”。

岳麓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