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文昌祭田碑记
虞代禋于六宗,故祭法有幽宗祭星之典。汉以降,凡礼天神辄祠星宿。《宋史·礼志》兆司中、司命、司禄于南郊,然尚无文昌祝号。
我朝肇建庙宇,寅秩祀典,颁诸宗伯,祭有常期,煌煌乎上仪也。《史记》斗〔魁〕戴匡六星为文昌宫。《孝经援神契》谓文为精所聚,昌以扬天纪。夫天理无形,以无形之理,融结于有形,而精气为物,综福善祸淫之蕴,以彰诸显道,煜爚炳耀,光被纮埏。此所谓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神之著,莫著于此也。自暗昧者,惑于谬悠之书,月立斋期,甚或习为妄诞不经之论,悖弃典礼,岂有当于神道设教之正哉?
岳麓书院文昌祭田碑记碑 拓本
岳麓书院旧有文昌阁,无专祀礼。嘉庆丙子岁,名曜倡议遵依定制,以每岁仲春初三日设特祀,置祭田,以租入供醴齍牲牢之用。闻者噏然,醵金若干,遂买景德寺田五十亩。田在梧桐嘴小天马山西、魁星楼北。名曜母墓在小天马山东,桃子园平陇。每朔望昕夕省视,常经兹田塍径,见禾稻丰熟,香风馣然,辄感念共事者之踊跃而乐观其成也,因记之,并勒捐金及综理者姓名于左。时岁丁丑秋七月也。
赐进士出身原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加三级纪录十次沩宁袁名曜谨撰。
安化县教谕兼岳麓书院监院沅陵李沆训敬书。
肄业书院综理捐醵首事姓名:
杨国恩
萧大观、张祈诚、金友兰、俞荣枝、龚章、刘开澧、欧阳德序、刘寅亮、成煦、李新萼、文舒宏、康调元、熊光大、刘文澜、向先观、吴楚翱
杨璋、吴鼎熙、余本崇、张岳、徐光溥、罗含章、张定然、章逢源、童开淇、刘澍、曹寅亮、蒋焕文、黄甲第、张家彰、刘廷珍、张吉鸿
袁定甲、吴杰、罗瑸、高第、易丽昭、黎光敩、刘宗亮、黄律元、陈诗、陈江、王植、胡赞圭、欧阳亿、方其若、王继贤、符正道
杨延甲、鲁雋、周福田、彭凌云、易化醇、黄亮、贺之辉、周封万、周代炳、吴荣林、夏之敏、何龙光、易坤元、王元麟、彭顺宁、丁际渠
简析
碑在御书楼南廊墙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山长袁名曜撰文,监院李沆训书。青石,纵79厘米,横188厘米。
该碑是反映古代文昌祭祀情况的珍贵文物。文昌阁祭祀是书院教育倾向于科举的一个重要佐证。不过从众多文献看来,岳麓书院虽然也重视文运祈禳,重视科举考试,但书院培养人才一贯以经世之风、君子之德训导诸生,科举只是践行儒道的途径而已。
岳麓书院的祭祀大致分为五种:道统型、学统型、崇功型、励志型、文运祈禳型。文运祈禳型其祭祀对象以山川神灵为主,古人以为向神灵祭祀可以求取文运亨通、科考发达。有关这类祭祀的祠堂有文昌阁、魁星楼和岳神庙等等。因事关书院学生科举功名,历来受到山长、士绅和在院学生的重视。以书院文昌阁为例,乾嘉道年间的书院山长罗典、袁名曜、欧阳厚均等都曾号召捐资,使得文昌阁祭祀越来越隆重。文昌帝君祭祀在书院有一个重视度逐渐上升的过程,初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文昌阁最初并没有受到多大重视,到乾隆年间罗典任山长时,文昌阁祭祀才升为少牢礼(祭品为猪羊)。罗典之后,文昌阁祭祀又退回到“无专祀礼”状态,即祭祀时间和规格不定。袁名曜任山长后,文昌阁募捐到了稳定的祭田经费,确定了祭祀时间和祭祀礼仪,这就是《文昌祭田碑记》记载的文昌阁祭祀的变化情况。
我们从现存碑刻内容来看,凡与文昌或魁星有关的碑刻,都有很长的姓名碑,这说明这种祭祀众人的参与度非常高,书院师生、本地士绅,甚至当地佃户平民都有参与,其祭祀活动也是众人共乐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