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 文泉诗集

四三 文泉诗集

第一块

胜地灵源浚,弯环结构余。

共惊□□□□□〔泉作醴,争羡〕水成渠。

白鹤踪犹在,清风迹未□〔虚〕。

□□□□□〔源头机活泼〕,相赏更何如。

立斋王嘉□〔会〕

衡麓之足湘水侧,振兴讲院祥符年。

缅怀□□□□□〔古迹增百感〕,至今脍炙朱张贤。

当时从游厦偪侧,涸池饮马如熬□〔煎〕。

昌期五百欣再睹,云山结构弥新鲜。

疏凿灵源归一派,嘉名肇锡称文泉。

名卿藻翰巨公笔,追踪三绝贞珉镌。

临川墨池今尚在,几经阅历犹相传。

况兹万斛清如许,沦漪可任埋苔钱。

汲绠欲长不欲短,澜回潆漾宜遐观。

譬若升高寻古磴,拨云直上层峰巅。

麓山北顾洞庭阔,荡胸云海凌苍烟。

归来载咏文泉畔,碧落云澄月满天。

龙溪王章并书丹

一鉴空明傍讲堂,白云山色共悠扬。

寻源远接朱张脉,印月遥分洙泗光。

活泼清虚含妙理,漪涟□□〔细縠〕尽文章。

流来道味甘如液,宜酌宜斟淡□□〔有香〕。

铁葊冯东飏

□□□□□□□□□□〔寻源知道脉,活泼醴泉通〕。

白鹤惭澄澈,青龙共□□〔浑融〕。

□□□□□□□□□□〔浪翻苍谷里,波动麓云中〕。

□□□□〔此日斯文〕盛,嘉□□□□〔名应不同〕。

□□□ 吴道灼

第二块

□□□□□□〔新葺岳麓书院〕落成,有泉出讲堂前,姚雪门学□□□□□〔使题曰“文泉”〕,同人各赋诗以纪。

□□□□□□□〔名山佳构焕如星〕,胜境依然续两铭 山先有百泉,为张南轩先生所□。

□□□□□□〔但愿人材皆竞〕秀,何期地脉亦钟灵。

文源倾泻雄□□□□□□〔南麓,学海潆洄〕壮北溟。

更喜登堂曾接席,风流几度□□□〔忆谈经〕□□□□〔时延吾师〕熊学□□□□〔桥太史掌〕教。

□□□□□□□〔犹记重阳载酒游〕,潭清山紫两悠悠。

文泉诗集碑 拓本

宏规赖有中丞□〔扩〕,□□□□□□□□〔书院新葺于李又川〕中丞,雅号还多节使留。

迩日士林欣□□□□□□□〔雨润,他时阆苑羡〕风流。

源头活水原如此,极目天机□□□〔涧底收〕。

体斋陈用敷稿

□□□□□□□〔重新轮奂碧云隈〕,一勺涟漪镜面开。

自昔珊瑚随网□〔得〕□□□□□□〔刘云房洗马曾〕任安□□□□□□〔徽学使,今董理〕其事,于今杞梓遍山栽。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

千载艺林传胜事,清风不□□□□〔让道乡台〕。

□□□□□□□〔裙屐相从物外游〕,渡江曾此小勾留。

堂虚不碍松筠□□□□□□□□〔翠,境僻偏宜渚月秋〕。

廊庙文章华有骨姚节使有文泉记,皋□□□□□□〔比笔力老逾遒〕□□〔谓熊〕学桥□□〔太史〕掌教。

临池指向才人说,三峡辞源水倒流。

两峰庆玉稿

□□□□□□□□〔足不登泰岱云,目不〕睹沧溟水。

学海学山视寸心,负□□□□□□〔笈何须适千里〕。

□□〔祝融〕七十二峰峙,峰脚插入湘云里。

□□□□□□□□〔岚光水光屋动摇,不〕夜书堂江月起。

轩窗却嫌林壑□□□□□□□□〔逼,培铲作阶除址〕。

雨夕风晨变昔今,大厦万间寒□□〔士喜〕。

□□□□□□〔当其掘地昧泉〕脉,畚锸才施露泥滓。

澄之使清□□□□□□□〔环以池,朱槛盈盈〕石齿齿。

宛如胸中罗列宿,倒影全□□□□〔天入沼沚〕。

□□□〔又如鉴〕空无留形,妍者不誉媸者耻。

文澜□□□□□□□〔灏瀚譬烟海,谁溯〕昆仑薄诸子。

川上指点识天倪,万□□□□□□〔派茫茫不盈咫〕。

□〔在〕山泉清出山浊,杜陵慨时岂至理。

□□□□□□□〔我探百泉心穆然〕山中旧有百泉□〔轩〕,止水澄潭澹相似。

绕涧时□□□□□□□〔带松韵响,触石时〕挟风雷驶。

寂感自写泉性情,文言□□□□□〔心声大类此〕。

□□〔只今〕太息清泉侧,无实声华空复尔。

文□□□□□□□〔公有教久未湮,诸〕生勉自蒙泉始。

秋槎纪淑曾稿 刘之华镌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岳麓书院山长熊为霖、体仁阁大学士时任司经局洗马长沙刘权之等撰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碑刻今存两块,皆为残碑。按碑廊刊立顺序,第一块碑为青石,纵48厘米,横106厘米。第二块碑为青石,纵47厘米,横110厘米。落款仅见于碑刻,同治《续修岳麓书院志》所录诗文不载。

文泉雅集,借文泉彰显书院人才竞秀、文脉根深,意在承朱张之余绪,传立德树人之新风。其中刻于壁者有姚颐、熊为霖、陈用敷、祝云栋、庆玉、纪淑曾、余廷灿、刘权之、王嘉会、王章、冯东飏、吴道灼、王永达等十三人的诗篇。今仅存王嘉会、王章、冯东飏等七人的诗篇,且多泐损。今录于此,亦存纪念之意。

道中庸、极高明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