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文泉记
□〔先〕是,大中□〔丞〕南丰李公填抚楚南之明年,□□□□□〔既饬纪纲,厘〕庶务,□□□□〔念厚风俗〕必先文教,兴文教必□□□〔自书院〕始,□□□〔乃与方〕伯、廉使诸公谋□□〔重新〕岳麓□□□□□〔书院,而鹾使〕纪公实□〔总〕其□□□□□〔成,乡大夫洗〕马刘公□□〔率绅〕士之贤者□〔董〕其役,□□□□□〔以己亥冬十〕月,庀材鸠工。既而庚子夏四月,李公□□〔奉命〕移节□〔粤〕东,今大中丞诸城□〔刘〕公继之。至秋七□□〔月,工〕甫竣,而泉适涌于讲□□□□〔堂之西偏〕,既清且甘,可□□□〔鉴可酌〕,同人相贺曰瑞也。遂□□□〔疏为方〕池而栏之,而□□□〔余为名〕之曰“文泉”。
泉之在山常耳,而往往出之有时,譬□〔之〕人才,然天下无通都僻壤,皆将有扶舆清淑,磅□〔礴〕郁积其间,而因时以□□□〔发,况楚〕南故名区,岳麓又大□□□□□□□□□□〔儒过化地,百世兴起,人才〕固未尝一日无。夫士犹□□□□□□□□□□□〔水也,水有气,士亦有气。水之〕气得晴阳蒸之,则浮浮而上;士之□□〔气得〕在上者□□〔鼓舞〕而振作之,则亦跃跃然迎之而兴。且夫天地□□〔之气〕感也,人受气于天,天之气常与人通。故人有发□□〔扬迅〕奋之气,天亦不吝为之应。父兄之于子弟,望之以□□□□〔文章,期之〕以贵显,则为之延明师,取益友,日夕而□□□〔督课之〕,不必其子弟之尽能遂有成也。久之,而□□□〔其家必〕有振拔而起者,人将曰此天所以报其父兄□〔也〕。则亦一气之所感然也。惟贤邦伯牧长之于士,何独不然?然则,斯泉之涌,时哉,时哉,岂非天哉!夫泉之道,濬而日生,引而不竭,而适以瑞吾岳麓文教之兴,人才其□□□□〔自此蒸蒸〕矣。命之曰文,不亦宜乎!然余闻经天纬地之谓文,诸公之为教也,盖将勖以实学,使继朱张之绪,道德经济本末灿然,不仅如世之以词华富贵相期者而已,则其名盖不易副,而余亦有不得□□□〔不为多〕士劝者。然要之,士气之奋,于斯泉征之矣。遂□□□〔为之记〕,既以质诸公,勒之泉侧,且将以告李公云。
□□□□〔乾隆庚子〕九月湖南督学使者姚颐撰,刘之华镌。
简析
清刻岳麓书院文泉记碑在书院园林碑廊。乾隆四十五年(1780)姚颐撰文,刘之华镌。青石,纵75厘米,横162厘米,碑有残破。20世纪80年代刻有新碑,新碑在百泉轩北侧文泉处。青石,纵70厘米,横150厘米。
乾隆四十四年(1779),湖南巡抚江西南丰人李湖倡议修复岳麓书院,聘请长沙大学士时任司经局洗马刘权之主持修复事宜。次年,李湖迁广东巡抚,山东诸城人刘墉继之,浚池而泉涌,名为文泉,意喻岳麓文教有如泉水一样源远流长。姚颐在记中说,岳麓书院文教大兴,人才蒸蒸日上,且时人能秉承朱张之绪,道德经济成果灿然,成经天纬地之势,以“文”称之恰如其分。“文泉”遂成为书院朱张文脉绵绵不绝、后继之人接踵而来的象征。
文泉诗集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