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四公德政纪略
[清]王文清
书院在深山之麓,创自宋开宝时。江岸有古石牌坊,定向与旧院向差一字,朱子所欲改就之而未及为者也。乾隆中建城南书院于会城中,阛阓芬华可悦,而岳麓书院遂鞠为茂草焉。时太守吕公南村聘予修长沙郡乘,蹙额告予曰:“吾守此郡而不能复岳麓书院,吾不能见先人矣!”因捐俸薪请予馆此,予以终养固辞。吕公请益力,又令司马鲍公、县尹魏公、明经朱槛到门敦请,予乃就席。及门多应童子试者,迨学宪按试邀山灵之秀入泮者凡十余人。后中式者数人,其姓名今犹勒(于)讲堂右壁。于是读书士子争束行李渡江肄业岳麓,当事亦以师生膏火移归岳麓院中,而岳麓书院遂从此中兴矣。此德政之出吕公者一也,然朱子欲就之向犹未成也。癸未甲申间,抚军陈公榕门毅然拨公项金若干,增斋舍两层,凡数十间,照依朱子所定向,两山交会,大江横绕,路从古牌坊下而出。大修后连科,贤书叠荐,此德政之在陈公者二也。书院在深山中,人烟稀少,暮夜间屡受穿窬之害。予亟请于驿宪熊公蔗园,乃详定更夫二名,每年共给工食银壹拾肆两肆钱,永夜轮守,师生安枕,此熊公之德政(二)〔三〕也。戊子年,当事以术士祸福之言忽改书院头门偏对麓右,白虎高昂千尺,院中灾病大作,几致撤散。幸德公纯庵来抚,予为先后详述其事。德公按视之曰:“此如人面然,移嘴居右耳之旁,尚复成人面乎?”立命有司唤匠作即行折改,刻期观成,门复旧制,院中渐次安堵如故。是德公之德政不居其四乎!此皆予亲历其事,亦通省十余郡中人所共见共闻且共仰共戴者。予掌岳麓教前一载后八载,今以年髦辞归,恐后人不知其详,故特据实而略纪之,附入《岳麓志》中,俾后之沐浴此中者每饭祝之,而世世无陨善政无忘旧德也。
辛卯冬日,题聘通省岳麓书院长宁乡王文清题于半学斋头。
刊自《湖南文征》,长沙江欣然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乾隆三十六年(1771)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撰文,刊自《湖南文征》,湖南书法家江欣然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48厘米,横57厘米。
乾隆三十六年,王文清以84岁高龄辞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离行前作《岳麓书院四公德政纪略》,记录其两次任山长期间长沙知府吕肃高、湖南巡抚陈宏谋、驿宪熊学骥、巡抚德福四公对建设岳麓书院的功绩。
新建崇圣祠碑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