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发膏火月米告示

二十 给发膏火月米告示

钦命湖南长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纪录十次吴

特授湖南盐法道辖长宝二府兼管水利加十二级纪录十次胡

示谕

岳麓书院生监知悉:本司道现拟另立书院《给发膏火月米章程》,按月委知县以上官亲到书院,会同监院,按名给领,以便核实报销,以杜克扣之弊。所有本年四、五月月米,业经本藩司于考课次日委严令持米票会同监院按名给领。其四、五月膏火,定于六月初一日由本盐道衙门包封,委交知县以上官,于午刻前往书院,会同监院,按名给发。尔等应得膏火者,务于是日午刻齐集书院,按名领取。自六月以后,应领膏火月米,按照新定章程,于官课次日齐集书院,听候给领。毋违!特谕!

道光十一年五月

实贴岳麓书院晓谕

简析

碑在御书楼北廊墙壁。清道光十一年(1831)布政使吴荣光和盐法道胡某某颁发。麻石,纵142厘米,横81厘米。碑名为笔者据内容拟定。

该碑是反映书院考课与膏火月米管理情况的重要文物。道光十一年(1831)吴荣光以布政使(旋升巡抚职)之职莅长沙。下车伊始,吴荣光即为书院颁布《给发膏火月米章程》。因书院每月考课所给食米和膏火出现“克扣之弊”,在章程颁发之前,吴荣光先出这个告示,要求知县以上官员协同书院监院共同监督食米与膏火的发放。六月后即按新规定发放,可惜现在文献找不到章程具体内容了。

古代书院学生每月都会发放米和生活费,即月米(食米)和膏火银,考试成绩优异的,还有奖学金“花红”。发放数量视学生身份和每月考试成绩而定。所谓学生身份,主要分正课与附课。岳麓书院在乾隆年间招收正课生员五十名、附课生员二十名,乡试之年增正课二十名、附课十名。据乾隆二十八年(1763),巡抚陈宏谋颁布的《申明书院条规以励实学示》规定,正课生每名食米每月三斗,膏火银每月银一两;附课生每月膏火五钱,不给食米。考试成绩优秀者发给奖赏花红:官课奖赏由各衙门发放,巡抚主持的考试,一等首名奖银八钱,余名五钱,二等四钱;两司、两道主持的考试,一等首名奖银五钱,余名三钱,二等二钱。山长主持馆课,奖赏之数与司道同。岳麓正课生每月至少有膏火银一两、食米三斗,而当时书院的厨子、伙夫、门夫、堂夫等普通管理人员,每人每月只有工食银六钱、食米二斗。教官每年膳资银三十六两。由此可见,书院学生在院待遇是比较高的。

禁止在岳麓山砍伐丧葬通告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