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岳麓书院碑记
[清]丁思孔
尝观古君子之出而服官也,将以宣达政教,乂安士庶,则必竭其力之所得为,以务其职之所当尽,而时地之说固有所不计焉。夫时有缓急,则宁嬴举绌,无绌举嬴是也;地有难易,则先其重者大者,后其轻者小者是也。然亦言其大概云尔,若其修举废坠之心,则有皇皇然无敢以宴安者。今皇上励精求治,宵旰不遑,凡所嘉惠元元者,罔不利兴害剔,纤巨毕洽,而必以兴起教化、移易风俗为首务,薄海内外,亦既文德覃敷,声名暨讫矣。顷者滇逆犯顺,负嵎于衡湘洞庭间,肆其蹂躙。圣天子奋扬威武,不旋踵而底定,而莅治兹土者,敢遽以礼义之教望之靡敝困顿之民俗哉?
岁在甲子,余恭承简命,来抚湖南。经其野,田尚污莱;入其城,市犹墟落。欲一旦起疮痍而登诸袵席,殆戛戛乎难之,况于广教化而美风俗,又岂易为图者?然余深念士为四民之首,如隆古以乡三物,而考其德行道艺,今虽不可以骤几,要其可从事于学者,当自文(艺)〔义〕始。爰是告戒九属,令府州县有司博士,各课其士,而汇其文以上。至长善二邑,则亲临府学,集而试之。初睹其容色憔悴,或且缨绝肘见,有触目怆然者,既而阅其文犹可观,始叹士之失学,未有以教之也,而教之不行,又无以养之之过也。
考楚《志》,长沙旧有岳麓书院,为宋张南轩、朱晦(巷)〔庵〕两大儒讲学地,于时远近向慕,弦(讲)〔诵〕之盛比于邹鲁。前明正德、崇祯时,屡为修葺。兵燹后,久就圮,殿庑、祠堂鞠为茂草矣。余乃上体圣天子典学师古之意,谋所以复之,则与藩臬、道府诸长吏约,节其禄食,虑事鸠工。因其旧址,经始于乙丑秋仲,而圣殿、两庑、斋舍成,招致生徒肄业其中,设赡饩廪,毎月课试者三,手自丹黄甲乙之,为多士劝。越丙寅,而高明、中庸诸亭又成,藏修有所,游息有寄,负笈来学者日益众。余又恐其养之不继也,捐俸购田三百馀亩以资膏火,择诸生老成者掌之。然不重以朝廷之明命,虞其久而或替也,乃具疏章凡再上,仰荷俞旨。丁卯春,皇上亲洒宸翰,为“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山,固以重道崇儒,昭我国家右文之治,而兴起教化、移风易俗之意,实于此寓焉。嗣是而御书楼、讲堂、庖湢复次第告成,所费不赀,民不知兴作之累,而余之心力亦已殚矣。学者竞相激励,不独登贤书捷南宫者若而人,即穷檐蔀屋,亦渐觉观摩兴起,而余调抚中州之命下矣。诸生不忘所自,乞记其事,(勤)〔勒〕诸贞珉。
余谓之曰:为人臣者,奉扬圣天子嘉惠元元德意,其为庶为富为教,道固多端,兹特其初绪耳,其何足记!诸生曰:夫子之为此,将传之无穷也。若作梓材,既勤朴斫,又必从而丹雘之。继自今垦辟之土被野,烟火之气满郊,诵读之声遍城郭,时屡丰矣,民安堵矣。后有来旬来宣者,鉴于兹而踵事焉。日渐月摩,士因文艺而敦器识,民亦感慕而知廉耻,教化大行,风俗醇美,岂不重有赖乎!余曰:唯唯否否。古之教学者,文辞云乎哉。必也六德、六行、六艺咸备于躬,乃论秀以升,功烈声名于是焉出。余行矣,多士勖哉!有能继朱张两夫子之遗绪,讲明性天之学,踪轨前型,扶掖来哲,仰答圣主作人之化,余实有厚望焉!是为记。
刊自《岳麓新志》,宁乡蒋兴国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康熙二十七年(1688)巡抚丁思孔撰文,刊自康熙《新修岳麓书院志》,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原秘书长蒋兴国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68厘米,横78厘米。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丁思孔巡抚湖南。丁巡抚“以兴起教化、移易风俗为首务”,第二年春天就鼓动僚属们一起捐资重建书院。此次修复,历经三年时间,陆续修复了圣庙、斋舍、极高明亭、道中庸亭、四箴亭、翠微亭、道岸亭,增建文昌祠、讲堂、自卑亭,又于圣庙右建御书楼,于诸贤祠左建讲堂,命名为“丁大中丞讲堂”。丁思孔热心文教事业,除修复书院之外,还置田三百余亩,作为书院学田;每月亲临课试诸生三次,评定等级,前后所试时文,以《岳麓会课》《岳麓课文》《岳麓试牍》之名刊印,传至闽浙,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影响很大。最让丁思孔得意的是,他两次疏请当时的康熙皇帝为岳麓书院赐额,并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获准。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月十六日,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和御赐《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十六种到达岳麓书院。丁思孔在讲堂举行了盛大的升匾仪式,并与同僚以《四月十六日恭纪》为题作诗唱和,仪式隆重典雅。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丁思孔迁抚河南,临行之际,岳麓诸生不敢忘其建院大功,乞求详记岳麓书院诸事。丁思孔乃详述书院事迹,以“六德、六行、六艺”嘱托诸生,希望他们能够继承朱张二先生之遗绪,讲明性天之学,报答朝廷培育人才之恩。
重修岳麓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