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岳麓书院文昌阁记
清兴二十余年,文治益渐被。康熙初,中丞周公,讳召南,始因旧址鼎新,构造书院,建先师殿庑,而其时车氏万育、潘如安、陶汝鼐、陶之典、胡之凤、唐世徵、于公允、吴季〔芳、胡虞潢、陈有为、黄佳色、胡依云、史左严、李先香、张元〕(据《续修岳麓书院志》补,下同)龙、王士乾、蔡寿生、尹士伟、车万备、施作霖、张元凯、龙起田、刘象贤、陈于前、刘友〔光、汪大宗、张完楚、丁昌龄、李先登、江有溶、阳始亨、车以〕遵、刘允祁、苏我望、陈献忠、黄蔚、金玉、高榜、尹凫、王琼、黄钫、严珽诸耆旧,同建〔文昌阁于讲堂后。二十五年,中丞丁公,讳思孔,奏请〕钦赐“学达性天”额,颁发经史书籍,乃于阁后崇建御书楼尊藏。越乾隆九年,中丞蒋公,讳溥,又奏请钦赐“道南正脉”额,颁发书籍,亦尊藏楼上。璇题宝轴,霱采烺烺,焜耀千古矣。
盖圣庙、文昌阁之建,越今已百五十年。御书楼之建,亦阅百三十年。中间,当事以时粉垩肸饰,而陈文恭公抚楚,大修斋〔舍,恢廓旧规。尔时,〕圣庙、文昌阁、御书楼,工尚完固,无俟缮葺也。名曜以嘉庆庚午岁回籍,自壬申洎今,当事不〔弃谫陋,俾寓砚兹院,与乡人士相切劘。敬询书籍,早为螙蟫〕伤蚀,鲜有存者。而殿庑楼阁材日朽坏,势难閜攰。乃以昔年捐置文昌祭田〔之余,增醵得四百缗,修葺〕圣庙,榱桷椽棁,砖甃门墙,臻于完固。而肄业贡生零陵何龙光,遂以独力捐修文昌□□〔阁及〕御书楼,费八百缗,始克蒇事,一切鸠工庀材,皆亲为摒挡。其梁上镂文,以名曜挂名者,龙〔光让善之词也。于其成,碑以纪之。至重购书籍,以复〕旧观,则不能无请于当事云。
时嘉庆丁丑重阳沩宁袁名曜道南氏谨撰。
长沙府安化县儒学教谕兼管岳麓书院监院事加。
简析
碑在御书楼南廊墙壁。嘉庆二十二年(1817)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撰文,从用笔、书风和落款来看,应为安化教谕兼管岳麓书院监院李沆训书。原刊于讲堂后文昌阁,1986年御书楼重修后迁于今址。青石,纵169厘米,横82厘米。原碑仅存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文字全毁。今据《续修岳麓书院志》补全。
《重修岳麓书院文昌阁记》是记录岳麓书院文昌阁建设情况的重要文物。文昌阁是岳麓书院康熙年间所建的祭祀建筑的一种,系湖南巡抚丁思孔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原址在讲堂后、御书楼前。嘉庆二十二年,山长袁名曜有修复。咸丰二年(1852)遭兵毁,同治元年(1862)修复。
从碑文来看,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该文把文昌阁创建的年代提前到康熙七年(1668),并列举了合力修建的诸多士绅名字。然查阅当年主事人周召南写的《鼎建岳麓书院记》,并没有提及文昌阁。袁名曜撰写此文时,距周召南修复书院已有近一百五十年,袁山长所列姓名,应是巡抚周召南当年修复书院召集的七郡士绅,他们的捐赠壮举值得后人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在案。康熙二十七年(1688),郡丞赵宁撰写《自卑亭记》,其中提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思孔在御书楼前建文昌祠(阁)。清康熙二十七年《长沙府岳麓书院志卷之三·书院兴废年表》载:“(康熙)二十六年,偏抚丁思孔增建御书楼,重修极高明、道中庸、翠微、道岸诸亭,郡丞赵宁董其事。又增建文昌祠、讲堂、自卑亭。”此文明确提出“增建文昌祠”,因该志修撰年代与文昌阁修建时间相隔只有一年,其记载应该是准确的。因此,我们仍采信康熙《岳麓书院志》所记的丁思孔增建文昌阁。二是此次山长袁名曜主持的文昌阁修复,是由书院学生独立提供资金,这说明书院修复资金来源除了官府拨款、士绅捐资、岁修田租等之外,在院学生捐助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袁名曜(1764—1835),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人。嘉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留心经世之学,成就人才甚众,其中翘楚者就有“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湖南隆回魏源、云贵总督湖南安化罗绕典等。袁名曜与书院学长两江总督陶澍、贵州布政使严如熤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