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 麓山寺碑
[唐]李邕
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故清泰所居,指于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动,岳镇而安,故耆□□□〔阇所临〕,□□□□□□〔取于安定者已〕。□〔兹〕寺大抵厥□〔旨〕玄同,是以回向度门,□〔〕于郭右;仰止净域,列乎岩巅。宝堂岌嶪于太虚,道树森梢于曾渚。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域〕未真,梵天犹俗。名称殆绝,地位尝高者,不其盛欤!
麓山寺者,晋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禅师者,振锡江左,除结□□〔涧阴〕,□□□□□□□□□〔尝与炎汉太宗长沙清〕庙栋宇接近,云雾晦冥,□〔赤〕豹文狸,女萝薜带。山祇见于法眼,窦后依于佛光,至请旧居,特为新寺。禅师洎翌□〔日〕,弘聚谋介,众表□〔之〕。□□□□〔明诏行矣〕。□〔水〕臬□〔有〕制,丘墟尽平。
太康二载,有若法导禅师,莫知何许人也。默受智印,深入证源。不坏外缘,而见心本。无作真性,而注福河。大起前功,□〔重〕启灵应。神僧银色,化身丈余,指定全模,标建方面。法物增备,檀供益崇。广以凌云之台,疏以布金之地。有若法愍禅师者,江夏人也。空慧双铨,寂用同辔。慈目相视,净心相续。综核万法,安住一归。注《大道经》,究上乘理。永托兹岭,克终厥生。
逮宋元徽中,尚书令湘州刺史王公讳僧虔,右军之孙也。信尚敬田,作为塔庙。追存宝相,加名宝山。乎弓冶笔精,陶甄意匠。留书藏石,缄妙俟时。候法宇之倾低,期珍价以兴葺。远虑将久,遗事未彰。
梁天监三年,刺史夏侯公讳祥,了义重玄,别构正殿。绍泰二年,刺史王公讳琳、律师法贤,或在家出家,或闻□〔见〕眼见。建涅槃像,开甘露门。长沙内史萧沆,振起法鼓,弘演梵言。继楗槌于景钟,纳贝叶于曾阁。陈司空吴明徹,随侍中镇南晋安王、乐阳王,并佛性森然,国桢秀者。壮回廊以云构,蔚悬居以天覆。
开皇九年,天台大禅师守护法□〔身〕,□〔澄〕清悲海,严幢标耸,智火融明。袭如来堂,坐法华定。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有若昙捷法师者,伐林及树,染法与衣。不坠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总管大将军齐郡公权,公讳武。福德庄严,喜慧方便。疏写四部,镇重百城。有若智谦法师者,愿广于天,心细于气。诵习山顶,创立花台。有若摩诃衍禅师者,五力圆常,四无清□〔净〕。以因因而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有若首楞法师者,文史早通,道释后得。远涉吴会,幽寻天台。法界图□〔于〕剡中,真诀论于湘上。具究竟戒,敷解说筵。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方等有以复悔,双林有以追远。并建场所,互为住持。
惟□□〔惠镜〕禅师□〔者〕,□〔迹〕其武,凭其高,超乎云门,绝彼尘网。深以为性有习,道有因,止于心,反于照,习也者;坐乎树,居乎山,□〔因〕也者。固习而无因则不住;因而无习则不证。是□〔浮〕沤和正觉,阿若冥搜。想息而精进甲坚,受除而烦恼壳散。百川到海,同味于咸;千叶在莲,比色于净。起定不离于平等,发慧但及于慈悲。故能闻□□□□〔者顺其风〕,□□□□□〔观者探其道〕。牧伯萃止,皇华洊臻。启焚□〔香〕之上缘,讬成佛之嘉愿。
上座惠杲、寺主惠亶、都维那兴哲等,皆□〔静〕虑演成,妙轮转次。因差别而□□〔非法〕,□□□□□□〔随品类而得根〕。□□〔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咸以形胜之会如彼,修行之迹如此。而丰碑未勒,盛业不书,安可默而已哉?将何以发挥颂声,□□□□□□〔披扬宿志者也〕?
□□□□□□〔司马西河窦公〕,名彦澄,硕德高闱,绍贤远□〔识〕,□□□〔器守岳〕厚,捡操冰清。属以师长阕□〔官〕,摄行随手。以家而形于孝友;以己而广于诗书;以□□□□□□〔重而雅俗自兴〕;□□□□□□□〔以明而至道丕若〕。□〔且〕犹归心净□〔土〕,□□□□〔护范佛乘〕。□□□□〔摧侨慢之〕外幢,兴开示之真语。建谋群吏,乃命下寮。顾蚊山之易疲,叹龙宫之难□〔纪〕。
其□□〔词曰〕:
□□□□□□□□□□□□□□□〔天地有象,圣贤建极。宴坐中岩,成道西〕域。后□□□□□□□□□□□□□□□□□□〔代袭武,前良作则。安乐是依,灵鹫是式。一想冥〕契,三归愿塞。其一
金方置庙,衡麓开场。龙象拥□〔锡〕,人天□□□□□□〔护香。鬼神赐土〕,灵化度堂。□〔重〕镇牧伯,上游侯王。光昭□〔法〕侣,大启□□□□〔禅房。其二〕
□□□□□□□□□〔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雷□□□□□□□□〔激庭际,月窥窗里。花〕台随足,天乐盈□□〔耳。其〕三
人与地灵,心将法灭。□〔既〕往在此,比明□□□□□□□□□□〔齐哲。佛日环照,牛车结辙〕。连率顺风,驷骊钦烈。□□□□〔访道追胜〕,□〔形〕驰□〔目〕绝。□□〔其四〕
□□□□□□□〔碑板莫建,轨物未〕弘。和合是请,佐贰是膺。政敷大郡,信发广□〔乘〕。□〔愿〕言有述,以□□□□□□□□□□□□□〔访无能。惟石可久,与山不崩。其五〕
前陈州刺吏李邕□□□〔文并书〕。
□□□□〔大唐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九月壬子朔十一日壬戌建。江夏黄仙鹤刻〕。
□□□□□□□□□□□□□□□〔别乘乐公名光祖,上计于京,不偶兹会〕。
□□□□□□□□□□□□□□□□□□□□□□□□□□□□□□□□□□〔赞曰:英英披雾,其德允烁。卓立俊才,标举明略。雄辩纵横,神情照灼。备闻政理,深悟禅乐〕。
碑阴:
碑阴(参考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杨得云《麓山寺碑》等文献,对照原碑,笔者注)
录事参军□守□。功曹参军于仙隐。功曹员外同正刘执简。功曹员外同正王大焌。仓曹参军□守道。仓曹员外同正李。户曹参军罗良□。法曹参军□云□。士曹参军赵永(一说魏元)亨。参军赵挹。参军刘利器。参军沈□。参军尔朱浚。录事王敬琛、李公□。博士张长卿。博士王元礼。市令程秀芝。
赞曰:礼乐仕门,贤才君子。同官比能,邻德为美。坦坦雅怀,谦谦虚己。有力丰碑,克□□纪。
(以上为第一段题名,以州府官员为主,加赞语。笔者注)
长沙宰苗理。□议郎戴□。丞员外康楚元。主簿员外同正成麟。□尉杨□晋。尉上柱国刘怀靖。尉卢元庭。尉员外同正皇甫□。尉员外同正刘思义。前主簿伍思长。
赞曰:名家礼意,君子德心。□才均□,众木繁林。阶下无讼,堂上有琴。大弦既雅,小弦不淫。
醴陵令李仁瓒。丞张□道,主簿张思己。□员外尉李灵。□尉张光庭,尉□元□。
衡山令刘威之,丞刘□□。员外仇□□。尉□之□,尉刘□□。员外尉王光大,尉周待徵。
湘乡令王武信。主簿……尉李光同。尉……
益阳令孟……主簿周……尉……
浏阳令……主簿张□□。
赞曰:华宗旧德,利器良工。□□播政,震雷和风。□能识景,雉不驾空。有典有则,惟始惟终。
(以上为第二段题名,分两组,第一组为长沙府官员,加赞语;第二组为长沙周边其他五县官员,加赞语。笔者注)
朝请大夫丰城宰张守昚。睦州新安主簿盛凿虚。老□邓洪敏、卫思禧、梁元则、祝仁期、张文远、石泰、张恽、□□□、朱封禅、□□□、范知□、桓嗣宗、杨庭训、罗元楷、□□□、邓希声、王晁、王暠、□济物……
(以上为第三段题名,乃本州乡绅,只有题名,无赞。笔者注)
简析
唐刻《麓山寺碑》在书院园林麓山寺碑亭内,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书,黄仙鹤刻。碑通高410厘米,正文部分纵271厘米,横143厘米。碑额饰龙纹浮雕,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此碑笔力苍劲雄浑、骨气洞达、稳健奇崛,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据传因文辞、书法、刻工俱佳,被誉为“北海三绝碑”。
该碑所在位置疑为唐代古麓山寺香道山门,今已不可考。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此碑距书院大门约150米,位置在书院大门右侧(南侧)偏西。从明代万历《岳麓书院图志》可以看到,李邕碑(即麓山寺碑)就在今天所在的位置。
碑阳正文主要介绍了自晋泰始年间(265—274)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庙兴废沿革和历代禅师弘扬佛法的经过,另有主持立碑之人司马窦彦澄生平及赞辞五首,李邕、黄仙鹤落款,别乘(司马副职)乐光祖简述及赞辞一首。
碑阴为题名及赞辞,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州府相关官员题名及赞;第二层又分两部分,一是长沙府县相关官员提名及赞,二是醴陵、衡山、湘乡、益阳、浏阳五县相关官员、士绅题名及赞;第三层为其他外地官员、士绅题名,无赞辞。另碑侧和碑阴有历代题名十余则。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由竺法崇创建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
李邕(678—747),字泰和,祖籍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随祖父居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李邕少负盛名,出仕为校书郎,后为陈州刺史,官终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邕撰写的碑文,常署黄仙鹤、伏灵芝和元省己镌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余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但是否如此,已无从考证。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等。其中以《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最为后世所重。
《麓山寺碑》的撰写与篆刻,前人多认为在李邕贬谪钦州遵化道上,笔者认为应在李邕澧州司马任上。公元725至735十年间,李邕有遵化县尉和澧州司马两职,徒澧州司马主要是因为参与杨思勖平定岭南叛乱之功。开元十六年(728),杨思勖岭南征讨就已结束了,因而李邕擢升澧州司马不会晚到公元730年。另邀请其撰文的是潭州(长沙)司马窦彦澄,正是澧州司马的顶头上司,而李邕写给窦彦澄的五首赞辞,极尽誉美之意,所以说李氏此时任职澧州司马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麓山寺碑》历来受到岳麓书院的重视。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见明万历《岳麓书院图志》,其中载有《岳麓寺碑记说》和《唐北海太守李邕撰岳麓寺碑文》,另《岳麓书院总图》有李邕碑的标识。从中可以知道四个重要信息:1.麓山寺碑位置在书院大门之右(南侧)偏西,距大门约150米;2.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曾建亭保护;3.南宋岳麓书院掌教张栻有《读李邕碑诗》,其诗文为“荒榛日暮倚筇时,叹息危亭北海碑。后辈但知尊守画,当年不得戍边陲。岂关贝锦能成祸,只恐干将不自奇。杜老惜才千古意,于今谁咏六公辞”;4.麓山寺碑在书院最早的志书(明正德书院志)中就有记载,但因为儒佛之争,从而把麓山寺碑文辑录于外编之中。
清康熙《新修岳麓书院志》、同治《续修岳麓书院志》皆有多首诗词论及李邕碑,也有相关碑文的记载。不过可惜的是,明代与清代书院志书对碑文的记录都止于李邕落款之前,即窦彦澄的第五首赞辞最后一句“与山不崩”。窦彦澄赞辞其后的文字与碑阴部分皆不见涉及。与此同时,除万历书院志记有明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澍建亭一事之外(此事有碑为证),也不见有历代对此碑的保护情况的记载。民国成嘉森《岳麓小志》对麓山寺碑的历史沿革有简要说明,但也没涉及保护情况。好在麓山寺碑乃“艺林之至宝”,历朝皆有金石名家关注,从中可以理出《麓山寺碑》碑文历代保存状况。
据江昱(1706—1775)《潇湘听雨录》记载,常名扬曾经修葺旧亭,更以砖护其左右及碑阴三面。考常名扬修复书院当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左右,因此可知,至少从康熙三十九年开始,该碑碑阴是被封存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欧阳正焕为山长时,江昱请求欧阳山长开启封存,拓取碑阴部分寄给其弟江蔗畦。也正是此次开封,欧阳山长在碑阴留下了自己的题名。之后,欧阳山长又重新封存了碑阴。
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任山长时,可能因修葺书院短暂地启封过碑阴。武亿(1744—1799)在《金石二跋》卷二“唐麓山寺碑并阴”条中记有:“碑旧为集录者所收,仅见碑阳而已。其阴则自予游长沙始得之者也……予以目验,睹是碑在书院之右十余步,碑阴列衔书名,为妄庸人题名交午横贯,以致损蚀,不可次第。余稍就其可辨者志之……”。考武亿来长沙当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左右。不过这一次启封也相当短暂。著名金石学者王昶曾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两次来长沙,第二次还和书院山长罗典见了面,也与麓山寺碑碑阴缘悭一面,被其引为憾事。可见罗典山长也是非常重视麓山寺碑的保护的。
清乾隆时,碑石尚好,有陶澍《观李北海岳麓寺碑旧拓本诗序》中“先子所拓,在乾隆癸卯(1783)间,其时碑犹未裂”一句为证。不过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中记录了康熙年间麓山寺碑经历过一次毁坏,当时有位叫劳在兹的诗人,亲见麓山寺碑被夜间山火焚烧,“落石三片,上有十七字。在兹以锦囊盛之,视为至宝。后遇吴逆兵变,逃避于金,行李一无所顾,只负石囊出走,人皆笑其痴癖”。因劳在兹生卒年不详,无法考证碑石毁坏的具体时间,不过从“后遇吴逆兵变”可以看出,碑石被毁当在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或康熙十三年1674)其攻陷湖南之前。陶澍所谓的乾隆癸卯间,碑犹未裂,应该是说没有断裂,而不是说没有任何损坏。
碑石遭受最大的损毁当在嘉庆六年(1801)。据《金石萃编》记录,米老题名之右,有行书六行云:湖南按察使无锡秦瀛,同新化孙起楠、攸县陈圭、祁阳邓奇逢、宁乡陶沩章来,嘉庆六年七月廿六日。而据嘉庆《湖南通志》记载,嘉庆七年(1802),此碑断裂左方一角。长沙府知府沈廷瑛以零星残石嵌立小碑,所存文字共94字。岳麓书院学生两江总督陶澍《观李北海岳麓寺碑旧拓本诗序》记载:“有达官遣吏拓取,不以法,碑遂裂。”又云,“达官欲题名,曳碑倒,将以摹刻,故遂折裂。”此次损毁,有多方文字记载,断裂部分应该从二十二行至二十八行,其中二十五行至二十八行,已完全损毁。
此后因碑石断裂,为保护,碑数度被砌入壁中,致使碑阴很少拓传。何绍基咸丰二年(1852)跋云:“李秘监书《麓山寺碑》,今在岳麓书院门外之右,昔人作亭嵌碑之后,止有碑面可拓,其碑阴及两侧俱在壁中,不可复拓,故乾嘉诸老为石墨之学者,于是碑罕及其阴。”可见最晚到咸丰二年(1852),该碑石是被嵌入壁中的,碑阴不可多见。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证》卷五四云:“同治戊辰(1868),重葺岳麓书院,因属督工士绅毁其垣,洗濯而拓之,拓工无善手,不甚精到,取五六本交相勘订,并参以吴氏所载录之如右,全身毕现矣。”同治戊辰年,湖南巡抚刘崐主持了晚清书院最后一次修复。今日所存建筑及其总体布局,皆当时所遗存。据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的《工竣报销详》记载,此次修建项目从江岸牌楼一直延伸到后山极高明亭,大大小小计有42项之多,“北海碑亭,均修理”。因而,借此机会,拓印全本,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后,碑石又重新被嵌入碑亭之中。关于同治年间这一次开启,罗汝怀也有相同的记载可为佐证。罗汝怀《麓山寺碑侧米襄阳题名考》中所记:“顷同治中修葺讲院,遂坼甃壁,拓取碑阴碑侧,而襄阳十六字复见于此,旋复封闭矣。”
民国二十二年(1933)易培基有跋云:“早年讲习岳麓,室邻此碑,晨夕扪娑,亟叹馨仰。民国二年(1913)春,山水洪发,壁裂欲倾,又为兴工筑砌,位置巩固,并于拆卸时拓其碑阴数十纸。”1913年易培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在岳麓书院)教师,后任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作为亲历者,其对麓山寺碑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1956年,麓山寺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重建碑亭,碑亭为单檐硬山,拱形石门,东向,南北出山墙。碑亭门额上“麓山寺碑”楷书为1962年湘潭人黎泽泰(1898—1978)所书。黎泽泰曾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善篆刻,精书法,曾为湖南省文管会整理临拓汉印400余方。
1988年,该碑作为重要建筑附属成为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碑亭因老旧进行了修缮,原有拱形石门与门额及四面墙壁保存原貌,改单檐硬山为八角重檐歇山顶,黄墙琉璃瓦。碑石立于亭的正中,碑阳及碑阴裸露在外,两面皆可见,碑侧砌有大理石,碑侧文字不可见。残字尚存60余字(即沈廷瑛所保存者),另被嵌于碑亭南侧内壁。
关于碑文字数,据《金石文编》所载,有一裁剪装裱本,首尾完善,共1413字,其文仅磨灭6字,可见碑阳全文字数应该是1419字。今考察原碑及相关文献,可知全碑文字1419字是准确的。有关原石清代所存字数,据罗汝怀《书秦伟士李北海碑诗注小叙后》所记,原石仅存996字。有关脱落残碑字数,据《湖南通志》载,嘉庆七年(1802)此碑断裂左角,长沙知府沈廷瑛收残石嵌立小碑于旧碑之左,凡94字。有关碑阴字数,据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碑阴李邕所书列衔题赞存字计351字。
今据多位前辈研究成果和原石现存情况,对碑阳文字重新做了校核(碑阴衔名及赞词因破坏严重,已无法核实),具体情况如下:
全碑共28行,每行标准为56字,从21行开始,字数不完全一样:21行,只有“词曰”二字,22行57字,23行55字,24行58字,25行40字,26行10字,27行28字,28行49字。碑阳全文1419字,原碑可辨认字有1051字,这比晚清统计的996字要多;脱落残碑原有94字,现存66字。由此可知,碑阳现存文字共计1117字。
原石缺失文字较多的地方集中在三处:一是第1行至第4行的下段中部,二是第17行至第24行的上段,其中第23行至第24行除下段中部存有少量文字外,其余皆缺失;三是第25行至第28行,原石已无存。另第22行至第27行部分缺失的字保存在脱落的残碑上,共66字。
第1行缺12字,“阇所临取于安定者已兹寺”与行末“是”字;第2行缺9字,“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域”;第3行缺11字,“涧阴尝与炎汉太宗长沙清”;第4行缺7字,行首字“赤”和下段“之明诏行矣水”;第9行缺2字,“见”“弘”;第10行缺1字,即行末“身”字;第11行缺1字,行首“澄”字;第13行缺2字,“清”“于”;第14行缺4字,“慧龙”和行末两字“者迹”;第15行缺1字,行中“者”字;第16行缺1字,行首“以”字;第17行缺10字,“者顺其风观其探其道”“香”;第18行缺10字,“非法随品类而得根去二”;第19行缺16字,“披扬宿志者也司马西河窦公”“识器守岳”;第20行缺17字,“重而雅欲自兴以明而至道丕若且”“心”“建”“纪”;第21行全缺共2字,“词曰”;第22行缺39字,“天地有象圣贤建极宴坐中巖成道西域后代袭武前良作则安乐是依灵鹫是式一想冥”“衡”“锡”“天护”,其中“域后”二字保存在残碑上,实际缺37字;第23行缺46字,“香鬼神赐土灵化度堂重镇牧伯上游侯王光昭法侣大启禅房其二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水”“石林云起雷激庭际”,其中“灵化度堂”“伯上游侯王光昭”“侣大启”14字保存在残碑上,实际缺32字;第24行缺50字,“月窥窗里花台随足天乐盈耳其三人与地灵心将法灭既往在此比明齐哲佛日环照牛车结辙”“烈访道追胜形驰目”“其四碑板”,其中“台随足天乐盈”“三人与地灵心将法”“往在此比明”20字保存在残碑上,实际缺30字;第25行整行缺,共40字,“莫建轨物未弘和合是请佐贰是膺政敷大郡信发广乘愿言有述以访无能惟石可久与山不崩其五”,其中“弘和合是请佐贰是膺政敷大郡信发广”“言有述以”20字保存在残碑上,实际缺20字;第26行整行缺,共10字,“前陈州刺吏李邕文并书”,其中“前陈州刺吏李邕”7字保存在残碑上,实际缺3字;第27行整行缺,共28字,“大唐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九月壬子朔十一日壬戍建江夏黄仙鹤刻”,其中“十八年”3字保存在残碑上,实际缺25字;第28行整行缺,共49字,“别乘乐公名光祖上计于京不偶兹会赞曰英英披雾其德允烁卓立隽才标举明略雄辩纵横神情照灼备闻政理深悟禅乐”。
麓山寺碑碑额原石 照片
麓山寺碑碑额 拓本
麓山寺碑原石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