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6年我完成“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内容设计和布展工作之后,便将视线转向了书院内留存下来的碑刻、匾额与楹联。它们在这座文化殿堂积淀千年,蕴藏着启迪智慧、传承文明的密码,是书院一代代人呕心沥血的成果见证。把它们整理出来并向社会展示,是我们书院人的责任。
然而,知与行,均不易!
几百块碑刻和匾额,如同这座千年庭院的千年年轮,越深处,越模糊。有些碑刻表面漫漶不清,勒损严重;有些字体小,雕刻浅;更有甚者,碑文与文献记载出入大,且款识基本没有记载。如此一来,不得不在原碑、碑刻图片和文献之间反复校核,每辨认出一个字,内心就欢欣雀跃。但更多的时候,我如柱子一样杵于碑下,如石雕般呆坐于屏幕前,面对那斑驳沧桑的痕迹,却无数次铩羽而归。匾额与楹联究竟为何人所撰、何人所书?它们背后有怎样的故事?翻典籍、搜网络、询前辈,仍如坠迷雾。
每当这时,我只好转身,去那庭院里四处漫步。
与岳麓书院的缘分,始于24年前一次偶然的拜谒。那是8月初秋的一个上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穿过书院大成殿,在孔子铜像前不经意地回首,似乎感觉大成殿内孔子木刻像与眼前的铜像,还有中间静静站立的我,在中华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洪流中融汇成一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凝视着当下的孔子,那是一份承载了两千多年厚重历史的凝视,而我则隐约触摸到了人类命运进程的脉动。
一年后,我幸运地成了岳麓书院一名普通的学子。三年后,我又倍感荣幸成为了工作于此的一名书院人。二十余载,悠悠而过,当年那份不经意的感动,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这座庭院斯文风流、厚德载物,历经千载而生机勃勃。我总在想,庭院中那些拨动人心弦、触动人情愫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许就发生在我刚刚走过的那方青砖上;那些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人物,也许就曾像我刚才那样,倚窗凝望……
每念及此,心潮澎湃:往事如烟,何况千年。已知的,终究有限;未知的,才能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来路。那些奥秘,也许就隐藏在这庭院的方寸之间,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2020年上半年,我和几位同事在崇圣祠前坪草地的建筑遗存物中找到一小块残石,翻过来发现表面有字迹,经拓印发现是明代遗存《紫阳遗迹》“谕降洞獠记”的残片,仅存九字,这个发现让我们欣喜若狂。《紫阳遗迹》由明代杨茂元所刻,他主持了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其碑刻内容是朱张学统在明代持续发扬的历史见证,对于梳理岳麓书院千年学脉有重大意义。因时局动荡,原碑刻散落四处,到清代道光年间,还有五片“遗迹”,但到了现代,却只片不存。作为碑刻的整理者,是多么希望能找到相关文物遗存,多年来求之不得,竟如此寻获。
2021年7月,有一位在书院工作近二十年的保安找到我,说书院饮马池石砌围栏中有一小块石头与周边石块材质完全不同,而且表面上好像还有字迹。我赶紧扔下手头事情,赶到现场,发现是一小块汉白玉材质的三角形状石头,被水泥稳稳地嵌在围栏中,与周边石材格格不入。用清水洗净,发现是块残碑,它第一行字存“岳麓书”三字,第二行有“岳麓书院”四字,我们赶快把它挖出来放入博物馆珍藏。后来在比对碑石时发现,它就是清光绪年间山长徐棻撰写的《岳麓书院添造斋房议立岁修□□述由》碑右上角缺失的部分。由此,我们相对完整地辨认出了此方碑刻的名称。
明代书院学生、礼部尚书李腾芳撰写的《重修岳麓书院记》,表面勒损非常严重,无法完整释读。文献记载该碑文是“崇祯二年(1629),知县安岳黄承中增修书院,复奉按台宋景云檄修圣殿墙垣门坊,郡人李腾芳记”,然从碑文款识可知,该碑是李腾芳在明代天启元年(1621)所撰,记录的是林正亨修复书院事迹,而林正亨修复书院,文献记载是天启四年(1624)。如此一来,我们根据碑文原文核实了文献记载的两个错误,即崇祯二年和天启四年的记载都是以讹传讹。
……
在书院工作二十年,一直从事文物、文献资料的保护、研究与展示工作,上述发现固然是偶得,但个中的欣喜欢悦却让我相信,那过往的守望是值得的。那些未解之迷,也终有解开之日。
现就本书的碑文作如下说明:
有关缺损字:以“□”代替缺字,其后用“〔〕”表示有缺损文字,无“〔〕”表示缺损字无从考证。通常是缺多少字,用多少个“□”代替。但有些碑文因缺字多少无法确定,故只用一个“□”代表缺字。
有关残碑现存文字:通常以“____”表示残碑现存文字,根据文献补足的文字不做标识。但康熙八年(1669)巡抚周召南撰写的《鼎建麓鹿(岳麓)书院碑记》中的“_____”仅表示所示文字为无文献记载。
有关漏字:以“〔〕”表示经文献核实所漏之字。
有关错字:以“()”表示错字,其后用“〔〕”表示改正的文字。
有关标题的说明:以()表示编著者加的内容,以[]表示朝代为原碑文有的。
本书能够付梓,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诸位领导和前辈,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倾力支持使得本书能够顺利整理和出版。本书被列入湖南大学“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历史古迹影音导览系统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与开发复用技术集成与服务示范”项目,得到了湖南大学新闻影视学院彭祝斌教授、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及湖南大学科技园孙建平先生的支持,在此对上述诸位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能够历时数年并最终成稿,还要感谢我的恩师朱汉民先生。老师不仅有诸多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参考与佐证,也在很多方面给予我关心与鼓励。记得在我深感困难重重、心身疲惫的时候,曾和老师闲聊,感觉自己在书院工作近二十年,因懒怠而无成,很愧对老师教导,老师一句“你在自己岗位上已经努力做到了极致”的勉励,成为鞭策鼓舞我坚持前行的动力。
同时,诚挚感谢岳麓书院文物工作室的诸位同事,本书是大家一路陪伴、共同努力的结果!岳麓书院讲解员群体和部分在中国书院博物馆实习的同学为本书的校对,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衷心感谢湖南大学出版社邹彬主任和周文娟老师、设计刘峰老师,为本书的编校、版面设计付出了艰辛劳动。最后,也感谢我的爱人李美香,她在完成自己繁重的教研任务和操持家庭琐事之余,多次审读文稿和查阅引文、史料,提出了很多宝贵修改意见。
本书付梓之际,获悉岳麓书院有四方碑刻被列入全国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我作为申报项目的亲历者,备受鼓舞。
因本人才疏学浅,加之对书院碑刻、匾额等整理、校核背景资料掌握运用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敬请方家、读者指正。
郑明星
2023年7月于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
岳麓书院学规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