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崇圣祠碑记

七二 新建崇圣祠碑记

[清]欧阳厚均

书院旧有圣人庙,创始于宋乾道间,曰礼殿,屡有兴废,无定址。明(宏)〔弘〕治间始为大成殿,正德二年移建今所,于是庙有专地矣。庙后平冈高二仞许,除其地为明伦堂,后圮。嘉靖九年,仍旧址为敬一亭。厥后,易其额曰四箴,立两程夫子主祀于其中,未知始于何时也。阅岁既久,风雨剥蚀,材多朽蠧,壁半欹斜。厚均以乾隆己酉负笈从罗慎斋夫子游,始履其地。距今三十载,为嘉庆戊寅,受当事之聘,主讲席,抗颜为师。祭菜后,展谒各先贤祠宇。登斯亭也,四堵就颓,樑倾柱塌,仰视檐瓦,漏见日光,亟与诸同人谋撤而新之。诸生请另辟地为亭,以存旧制,即其遗址式廓之,仿各学黉宫之制,建崇圣祠于其上,余韪之。

考圣人先代,自宋大中(禅)〔祥〕符元年始加封号,元至顺元年始封王爵,别建殿于大成之西,曰启圣王殿。明正统三年,始以颜曾思孟之父配,然惟阙里家庙行之。嘉靖九年,始通行于各学,别立一祠于大成殿后,曰启圣祠,四配俱称先贤。后复增从祀先儒为两庑。国朝雍正元年,始追封五代皆为王爵,额为崇圣祠。自京师及各直省府厅州县学宫,咸遵行之。至各处书院,间有立庙以祀圣人者,制皆从杀,后殿之建鲜哉希矣,惟岳麓为四大书院之一,地居山水极胜,既奥且旷,自宋立圣庙后,由元、明以迄国朝,规模日扩,殿陛、戟门以次递增,东西配位、两哲两庑庙制悉与各学宫等。今复建后殿,以崇祀圣人先代,庶彬彬乎大备矣。

惟是鸠工庀材,厥用不赀筑室,道谋不溃于成,叹多谋之不集也。诸生既翕然一心,事成于有志,功成于能断,其勖哉毋怠。于是,佥举谙习工程节慎出入者综其事。其筹经费、劝捐输则诸生分任其劳,经始于仲秋之吉,四阅月而栋宇成,饩资告竭。佽助者缓不济急,余乃出修金佐其用,不足复称贷以益之。至岁暮而土功毕,木功休。越明年己卯,复筹款垫用,设龛位木主,咸雕镂之,加金漆焉。香案炉瓶,厘然毕具,门戺桷楹,胥施丹垩,修平阶墄,开浚沟道。秋之八月,厥功乃蒇。先后监院请于大府,发帑存余款以济之。又逾年,乐输家亦节次赍至,爰乃填还垫借各款,复以其羡葺门以内祠庙堂舍,增新改旧,位置咸宜。凡门以外之亭台古迹,亦罔不次第修复焉。

是举也,縻白金二千二百两有奇,自崇圣祠而外,若四箴亭,若六君子堂,若濂溪祠,若岳神庙,若讲堂,若半学斋,若中道亭,若赫曦台,若禹碑亭,若北海碑亭,若极高明、道中庸二亭,若道乡台,若风雩亭,若吹香亭,若奎星楼,或因或创,兴筑者凡十有六处。倡其议者,长沙李家骥、〔浏阳〕宋成采、〔宁乡〕周封万、〔衡山〕陈济川、〔邵阳〕黄甲第、〔慈利〕符正道。董其役者,〔善化〕杨(玮)(璋)。赞其成者长沙冯序甫、饶先曙、袁定甲、李兴之、余士轸、陈赓、何荟祥、周时翥,善化罗〔瑶、杨〕振声、黄维善、欧阳新、黄垣、劳崇光、葛之镛、楚拔南,湘阴易即昌,浏阳李长春、伍宗德,宁乡杨文治、周校缃,益阳罗云、周代炳,湘乡谢鸿逵,衡山胡赞圭,耒阳伍枝芳,新化欧阳垣,沅江王元麟,郴州曹甲先,桂阳州曹德鸿,俱不可以不书。其慷慨好善之士,悉列芳名于左。

刊自《岳麓续志》,宁乡刘振涛补书。

(时皇清道光元年,岁在辛巳孟春朔日。是日也,日月合璧,五星联珠。)(括号内文字据《望云书屋文集》补)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道光元年(1821)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撰文,刊自同治《续修岳麓书院志》,湖南书法家刘振涛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67厘米,横77厘米。

嘉庆二十三年(1818),湖南巡抚巴哈布聘请欧阳厚均为山长。欧阳山长上任伊始,就着手书院的修复工作。历时两年,筹措白银2200余两,新建崇圣祠,同时修复其他祠宇亭台共十六处。道光元年自作《新建崇圣祠碑记》。

欧阳山长认为,自嘉庆九年(1804)启圣祠(即后来的崇圣祠)作为文庙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于各级官学学宫之后,全国书院跟风建崇圣祠的其实非常少,不仅如此,书院内文庙建筑规制也是层层递减,没有真正按照当时当地的礼制要求修建。但岳麓书院不一样,它既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又处于岳麓人文胜景之地,所以从明代开始就依左庙右学之制修建了相当于郡县级别的文庙。欧阳山长又增建崇圣祠,其文庙建筑规制之完备,在全国书院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今天的崇圣祠,与文庙两庑、明伦堂、文昌阁一起,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区域,是书院举行重要学术论坛、会议和书院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

岳麓书院课艺序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