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学陈公去思记

五三 善化学陈公去思记

立崖陈公,讳际鼎,字武子,学道君子也。公江黄华胄。岁丁亥,来司铎善庠,相尚以道,多士宗之。湘之西旧有岳麓书院,距江城一带许,为朱张两夫子讲学处,今上御书在焉。前升任抚军赵恭毅公,留心胜迹,慨然以昌明道学为亟,廉公贤明,特疏题请分驻,以专职掌。既报可,遂渡江而西。未几,俎豆宫墙,顿开生面。湘兰沅芷,悉入甄陶。赵公闻之,寓书三致意,至比诸胡湖州焉。嗣大中丞河阳李公之命,公兼摄馆政。公益以斯道自任,崇正学,黜浮华,慎丹黄,严课式,大湖以南人士,经其指授,获登贤书赋采芹者,后先相望。今年春,天子嘉乃绩,拔擢大尹,谒选都门。诸人士之薰其德而沐其教者,不能忘也。群谋寿诸石,且以余曾主讲岳院,丐言于余。

余惟岳麓一山,实七十二峰之殿,天马、金牛、玉屏、云麓,孕秀包灵,含英钟淑,非其人莫克主也。即强主之,山灵必厄塞揶揄湮灭不使传。故数千百年间,惟神禹陟其巅,朱张蹑其窟,北海、道乡、六君子窥其涯而涉其藩,他盖不数数觏。所以,余曩者敬业斯地,深惧学殖荒落,贻笑山灵。今陈公家学渊源,规言矩行,其守介,其气醇,其识博,其教肃,所谓以道自治,复以道治人者也。噫,书带常青,丹崖不滓,大有人在,真无负斯山矣。乃论者顾以公舄飞北阙,不获长作灵麓主人为惜,而余独不谓然。盖不朽之业,半在名山,如公者拓落一毡,其道化所洽,能令人慕而从,从而服,服而思,则此山不啻公家故物,即他日亲民社,镇方面,或为召之棠,或为杜之碑,恐不及斯山片石,直与朱张一灯共照千古,则公虽去犹未去也,而又何惜哉!是为记。时

□□□前甲子科举人主教岳麓书院年家眷弟郭金门顿□□

□□□□□□□中书丹

补注:与“□□□□□□□□中书丹”此行平行的右边有8行名字,名存姓缺。从右至左依次为:连壁、功俊、维(栋、桴)、方蒸、滋、成、琦。此七行姓名下有“受业门人”及姓名,共五十人。依次为:朱世赞、鲁璋、扶道弘、文山、饶万鉴、罗肇文、杨光廷、周昌、李闻知、唐士铎、黄如先、陈国模、李易知、贺梦洛、刘盛、郑朝敬、丁(烜、熹)、李孔授、杨汝传、汪洋、陈述颜、李时(咸、若)、刘元燮、熊鼎、李芳英、彭笵、刘猷、刘世宾、徐必诚、周庆增、王台、易执中、吴同风、戴烜、王寅、朱(尚、猷)□、易登岳、刘世昌、余万象、饶万(□,铣)、鲁璜、朱志绍、瞿绍旦、邓士汉、戴汝培、万士伟。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碑残损严重,只存下部,青石,纵74厘米,横89厘米。正文存十一行,以下划线标注。康熙六十一年(1722)岳麓书院山长郭金门撰文。碑末尾镌刻有近五十名受业学生的名字,可知此碑当为书院管理者与学生共同刊立。全文据清同治六年(1867)《岳麓书院续志》补全。款识与受业门人姓名录不在文献中,因而以碑刻所存为准。

该碑记录了善化县学训导陈际鼎职掌书院长达十六年的故事。陈际鼎(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号立厓,湖北黄冈人。文称陈氏“以斯道自任,崇正学,黜浮华,慎丹黄,严课式,大湖以南人士,经其指授,获登贤书赋采芹者,后先相望”,并盛赞其在书院的功绩足可“与朱张一灯共照千古”。

陈际鼎实际上是以县学训导兼摄馆政,更多的是参与行政管理,而非教学。因其管理书院久而有功,《岳麓书院续志》和《湖南通志》都把他归入山长行列。据学者考证,陈际鼎管理书院,实际上是书院增设监院之始。康熙四十六年(1707),时任湖南巡抚赵申乔以书院“既有先师圣殿,又重以御笔之光悬”(康熙御书“学达性天”)为由,“请以善化县学训导移驻岳麓书院,并酌给闲房,捐资添盖,令其居住”。于是,岳麓书院开始出现县学训导或教谕移驻院内与书院山长“共襄厥事”的管理状况。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巡抚李湖正式建造两进三间院落,作为监院住所,从此书院监院既有其职官又有其固定住所,成了常设机构。

岳麓书院源流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