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毕沅诗碑

六 毕沅诗碑

己酉孟冬,诘武星沙,邀张忍斋学使、王梦楼侍读访慎斋前辈于岳麓书院。遍游诸名胜,攀跻绝顶,摩挲古刻,叙旧论文。薄(莫)〔暮〕渡江而返,得长律二章,呈政。

暖谷催梅在雪先 时在小春上浣,满山梅萼已大放,讲堂高踞岳云边。名山久占关清福先生主讲岳麓,振兴文教者有年,旧雨重逢要夙缘忆在词馆时相过从,旋持节秦陇豫楚,忽忽廿余年矣。著述力争千古事先生邃精易学,兼笺毛诗,著述甚夥,精神强胜廿年前。画图一幅湘西景,隔岸人呼访戴船时永州太守王蓬心为临北苑潇湘图。

绝磴霞关费仰窥,钟声送客出嵚。绛纱绪衍南轩脉岳麓为南轩、紫阳两夫子讲学处,先生提倡后学,克绍前贤,翠□〔玉〕书摩北海碑山有李北海碑,尚完好无缺,实梦楼书学根原也。泉石松窗诗并丽,文章芸箧岳争奇。学澜比似云澜阔,不到登峰那得知。

馆后学毕沅

钤印:弇山 毕沅 秋帆

毕沅诗碑 拓本

先生既成此诗二章,即写一通示成(即张姚成,笔者按)。越二年,复以隶写之,镌诸石以寄慎斋先生,而嵌之讲堂之壁。成谨跋其尾曰:此岂徒纪名山之胜迹,叙旧雨之情话已哉?盖勖诸生相与循慎斋先生之教而衍朱张两夫子之绪也。两夫子绍孔孟久不传之统于晚宋之时,卓然若登峰矣。张子岳麓之记迪诸生所以学者既极其详,而朱子犹谓下学之功有所未究。然则峰虽峻,拾级者必于麓;澜虽阔,放舟者必于津。今慎斋先生之课诸生固四子书义也,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幾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乃朱子所示下学之功,而四子书入德之要旨,实揭于此。诸生由此而之焉,毋歧而惑,毋怠而止,则先生诗所云“学澜比似云澜阔,不到登峰那得知”者,庶有契乎!同时王梦楼先生赋七言古一章有云“□〔以〕山临水此其巅,以岳观山此其麓”,亦足与先生□□〔诗意〕相发,因并识之。后学张姚成谨跋。

钤印:张姚成印 忍斋  健(疑为刻者,笔者按)

简析

碑在讲堂西壁南侧,乾隆五十四年(1789)湖广总督毕沅撰书并刻石,乾隆五十六年(1791)罗典刊立。青石,纵34厘米,横162.5厘米。诗、序为隶书,跋文楷书。

时毕沅二度任湖广总督,与张姚成学政、王梦楼侍读会晤,拜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遍游岳麓名胜,叙旧论文,写下以上两首诗,既有赞誉罗典山长在书院教书育人之功,也有劝勉书院诸生之意,特别提到了“绪衍南轩脉”的湖湘学传统。诗写好两年后,刻石寄罗典。诗后张姚成作跋。张姚成认为,毕沅之诗主要在于劝勉岳麓学子遵循罗典山长的教诲和继承朱张二先生的学统,张栻的《岳麓书院记》对书院学生的启迪作用,朱熹勤于问学的“下学之功”,在书院就如两座高峰,学子须虚心就学,勤于攀登,而罗典就是指导学子攀登高峰的人。因而毕沅诗句中的“学澜比似云澜阔,不到登峰那得知”是最契合罗典掌教书院情形的。张姚成对朱张二人的推崇,体现了朱张学统在书院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守的韧性。20世纪30年代,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提出“承朱张之绪”,从此处可见其端倪。

毕沅诗碑的书法是书院碑刻书法中的上乘之作,毕沅的隶书和张姚成的楷书相得益彰。在书写格式上我们看到了古代有关书写礼仪的用法。称呼罗典山长时,“慎斋”二字不是顶格就是在其前空格,充分表现了书写者对罗典山长的尊重;而书写自己的名字时,则是字体缩小且稍稍错开,显示书写者的谦恭。

毕沅(1730—1797),字蘅,又字秋帆。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学者、文学家。曾三任湖广总督,其间多次到书院讲学,具体记载的有两次。第一次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有上述两首诗。第二次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毕沅偕学政张姚成再访院,亲主书院文课。是年,罗典于院后清风峡建亭,欲名为“红叶”或“爱枫”,毕沅借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改名为“爱晚”,顿时意味隽永。此亭即后来享誉全国的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毕沅于游览之际,指谓书院前天马横峰回抱之高阜,乃如蛇过麓之地,可构魁星楼以当文峰,有利于培植文运,并致金百两,以为倡修之资。不到半月魁星楼落成,山长罗典作记以记其事。此年衡山诸生彭浚肄业书院,历七年,后于嘉庆十年(1805)高中状元,罗典为之贺。

张姚成(生卒年不详),字自东,号忍斋,浙江仁和(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乾隆年间任湖南学政。此次与湖广总督毕沅、翰林院侍读王梦楼、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同游岳麓山。毕沅赋诗,他题跋,诗与跋同刻于碑。乾隆五十七年(1792),他奏请拨学田租五百余两以增膏火,又以院中斋舍已不能容120余人肄业,筹建别院一所。同年考课岳麓书院诸生,对湖南溆浦人严如熤大加赞赏,称其“为经世才,足当大任”,并选拔其入国子监读书。

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鸿胪寺少卿,两主河南乡试,督四川学政。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嘉庆十三年(1808)主持岳麓书院,凡27年。罗典学行兼优,训诲不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陶澍、贺长龄、严如熤、欧阳厚均、周锷等尤为出众。除了培养人才,又修池筑亭,引泉植树,成就书院园林最初格局,同时在书院后门清风峡口修筑红叶亭(后改为爱晚亭),在书院大门前增建前台(即今赫曦台),在书院内添设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等书院八景,使得书院既有谨严肃穆的学术氛围,又有鸢飞鱼跃的园林情趣。因其才学、德行、功绩在书院享有盛誉,书院特建专祠供祀之,其祠名慎斋祠,又名罗山长祠,祠堂原在屈子祠旁,今改在专祠内,与崇道祠相对。

毕沅诗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