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岳麓书院记
[明]杨茂元
长沙府治之西,有山曰岳麓,又名云麓峰,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也。居民鲜少,市喧不闻,泉甘而木茂,壤厚而田腴,诚一胜地也。宋开宝间,郡守朱公即其地筑室,以待学者。真宗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召拜国子学主簿,命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寻遭兵燹。乾道改元,建安刘公因旧址复建书院,加藏书阁,南轩先生为之记。乾道二年(当为“三年”,笔者按),晦庵朱文公闻南轩得衡山胡氏之学,始至长沙访焉。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昼夜不辍,其后文公卒更定其说。绍熙四年,诏除文公为湖南安抚,累辞不允,越明年五月至镇。长沙士子,素知向学,日俟公退,则请质所疑,公为之讲说不倦,四方学者毕至。时刘公所创书院岁久寖圮,公修复之,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焉。闻诸故老,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泮池,共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室二层,层各七间,两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今其地犹以黉门名,而碑址尚卧田中。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故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而五十顷之文,断碑可考也。
今殿址故在,而列屋颓垣隐然荒榛野莽间,其址与食田皆为僧卒势家之所据矣。吾友陈君钢通守于此,慨然图兴复之。遂即文公更建之所,为大门五间,两庑各三间,名其左曰“敬义”,右曰“诚明”,取《白鹿洞赋》语也。北上十数级,复建书院五间。又数十级,创祠以祀晦庵、南轩二先生,匾曰“崇道祠”。缭以周垣,杂植竹柏花卉于隙地,然其规制则隘于旧矣。君间尝语予曰:“是役也,吾捐俸为之,郡人若少参罗君鉴、都阃杨公铨、庠生陈大用辈亦有佐之者。始吾择人以董役,更数辈弗称,后得北寺僧法师任之,卒赖其力。盖文公之感人也深,虽异端亦知向慕如此。吾于祠后又治址,将构亭以远眺,名曰‘极高明’。又欲置田百亩,以供祀事,以食学者,未能也,子其为我咏之。”未几,君以忧去,归其乡。其同官四明李君锡为构亭四楹,推官吉水彭君琢、国子生安化李经为买田若干亩,皆成君之志也。郡守吾鄞王公瑫嘉是举有关于风〔化〕,率僚属师生行释菜礼。又走书币求记于西涯李先生,其文中所未及者,如辟道路,广旁舍,备器用,增公田,储经史,皆得备书也。
独予衰病蹇拙,诗成而未敢以示人。李君过余,偶见之,不谓辞翰皆恶,坚欲摩勒于石,固辞不获,乃以遗之。而并考书院废置与文公讲学过化之详,以及故老相传之言,使后之君子览而有感焉。
刊自《岳麓文钞》,萸江西江樵子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碑廊,明弘治年间杨茂元撰文,刊自《岳麓文钞》,萸江西江樵子(邬惕予)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59厘米,横68厘米。
该碑文是杨茂元为好友陈钢修复书院所作诗的序,明万历《岳麓书院图志》标题为《重建岳麓书院诗碑阴序》,由此可见,当年杨茂元为陈钢撰写的诗作是镌刻在碑阳,而此文在碑阴。清同治年间《续修岳麓书院志》收录该文,另立标题为《重修岳麓书院记》。今日原碑已不存,查万历《重修岳麓书院图志》,杨茂元所作诗文皆记录完整,故重刻此文以纪之。
明弘治七年(1494),此时距朱熹公元1194年第二次来岳麓书院恰好三百周年,书院迎来了明代最重要的一次大修。杨茂元在诗中说“寂寥三百年,荒基复谁续”,显然他也注意到了由朱熹第二次来书院到明代弘治七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此次修复,自通判陈钢开始,前后有六位重要地方官员参与修复工作。陈钢弘治中以黔阳知县迁长沙府通判,因监修吉王府有功,吉王赐金币奖励他,陈钢热心书院修复事业,没有接受吉王的奖励,而是请求吉王把修建府邸剩下的材料给他,用来修复岳麓书院。同时他还捐俸集材,终于于弘治七年(1494)开工修复书院。很有意思的是,参与修复书院的人中,通判陈钢、陈钢后任李锡、知府王瑫、同知杨茂元,都是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更有意思的是,主持这次修复事宜的是岳麓山寺僧(主要原因在于请的主事人都不令人满意,最后请了寺僧主持修复才满意),杨茂元很忠实地记录了寺僧主持修复书院的故事,于其间可见儒释两家相互扶持与交流融汇之情状。
附注:
明万历《岳麓书院图志》所载《重建岳麓书院诗碑阴序》,在正文“使后之君子览而有感焉”之后,还有一段文字,今录如下:
庶其复于旧乎!且刻尝所佐役者之氏名于后,以著其劳。又书田之亩数、土名、四至,以备后之遗忘云。陈君字坚远,吾鄞人。厥祖以名医应召至南京,因家焉。君初令黔阳,亦尝建宝山书院。所至以清慎自扬,政多可纪,惜乎其弗寿也。
建岳麓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