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 岳麓书院记

六七 岳麓书院记

[清]易宗涒

宋四大书院,曰嵩阳,曰睢阳,曰白鹿洞,曰岳麓也。嵩阳、睢阳、白鹿洞皆民间所建,惟岳麓乃宋太祖开宝中郡守朱洞所创。真宗咸平中,州守李允则请赐书籍于院,而山长周式以行义著,召见,拜国子主簿,赐鞍马,使归院主教,而书院始盛。高宗绍兴中,安抚刘珙延南轩张子讲学其中,而书院遂日益盛。光宗绍熙五年,朱子晦庵安抚湖南,更建于爽垲之地,立馆舍,置学田,为诸生讲学,以黎贵臣充讲书执事,而从者数千人,一饮马而池水尽竭,遂有潇湘洙泗之目,其盛甲于天下矣,嵩阳诸院皆不及也。元世祖、仁宗两朝,刘必大、刘安仁次第修葺。自是而废弛者百五十年。至明孝宗时,太守钱澍因元旧址重修之。陈钢、李锡、彭琢、杨茂元、王瑫,踵事增华,以成前志。武宗朝,守道吴世忠以风水未美,迁正学基,翁理孙咸(当为“存”,笔者按)置田千亩,以攸人陈论为山长,著《湖南道学渊源录》(当为学道陈凤梧所著,笔者按)。而学使张邦奇,鼓励有加,彬彬蔚起,远近称颂。世宗朝,太守王秉良、孙咸(当为“存”)更为建置,名其斋曰:诚明、敬义、日新、时习,舍曰:天、地、人、智、仁、勇。复请赐书、置山长如白鹿洞例。学使郭登庸聘郡人熊宇主教事,使诸生卒业。逾年,中式者十余人,一时振兴,遂逾其旧。至神宗朝,巡道李天植及吴道行、唐源鼎、潘之楫,又加培植。崇祯年,黄承中、高世泰重为兴复。然视朱张之盛,则皆有间矣。此书院修建之大略也。

建创固历千年,恢扩尚资今日。康熙二十六年,我圣祖仁皇帝御赐“学达性天”之额,兼赐十三经、二十一史于院,中丞丁公力为修葺。嗣后,贤当事接踵举行。雍正二年,命生主教其中。今皇上加意作人,于雍正十一年,各省皆赐千金,以为书院兴贤育才之资。更逢大中丞钟公,以宗伯师臣开府南邦,仰体宸衷,情殷化导,商之藩臬两司,精心筹画,将千金别为经营。为岳麓计永久,各节其禄之所入,重为修治。延李君天柱为主教,以司训罗君士撰司其筦〔钥〕。俾诸生读书其中,授以饔飱,资之膏火,中丞公率其僚属亲临其地,劝戒赏赉,人人自奋,将来望风云集,书院之盛于兹方始矣。

窃以岳麓秀发衡山,蜒蜿千里,三湘环其下,洞庭澄其旁,踞湖南之胜地,固重矣。而又有朱张两大儒讲学其间,而地又以人重也。今我朝两贲恩纶,赐额赐金,又有当事为之宣承,俾永久无坏,其辉煌炫燡,增重于书院者,又越古今而上之矣。独是读书其中者,当知其所重,不徒以工文词、弋科名为能事,务求隆德茂业,以仰窥于天人性命之微,坐言起行,出而赞襄文治,人伦明而王道成,盛莫盛于此矣,则庶于朱张讲学之旨有得,而不负皇上教养之隆恩,当事作育之深心也乎。

刊自《岳麓文钞》,王友智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清雍正年间(1723—1735)书院山长易宗涒撰文,刊自《岳麓文钞》,湖南省直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友智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68厘米,横67厘米。

该碑文对书院兴废修复情况有较详细的记载,也对易宗涒自己于雍正二年(1724)担任书院山长一职有说明,其中特别阐述了书院在清前期受到两代皇帝(康熙、雍正)表彰的事迹,康熙赐岳麓书院“学达性天”匾,雍正把书院列入全国二十三所省会书院名录。易宗涒山长把朝廷恩典与朱张讲学并列,认为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大师们的弘扬与传承,也离不开朝廷的鼓励与支持。他希望学子读书不要以文辞之巧、科名之利为目的,而应该以德业和文治为主,这样既能传承朱张讲学“传道济民”之旨,又不负朝廷教养之恩。乾隆三十六年(1771),易宗涒以九十高龄过世,三年后,乾隆又御赐“道南正脉”匾,表彰书院在理学传承中的地位与影响。

重建岳麓书院碑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