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中丞岳麓书院去思记
国家化洽百年,文教薰蒸,沚陵颂菁莪焉。昌黎不□□□材也,岳麓为宋儒讲学地,被泽尤渥。先是,中丞丁公秉节兹土,圣祖仁皇帝赐额“学达性天”,一时仰彝训者靡不□□□□□□□朱张识乾坤也。厥后,士人递起,汀兰渚杜,馥郁有自。乾隆八年,皇上慎选抚臣,中丞公以内庭亲臣出抚南楚。下车之后,慨任修举,圮者复,弊者挽,利远大而未启者特兴,勒石纪绩,当不使碎叶擅爨也。而其雅意谆谆尤极,不忘学校人材,到省之十月,即疏请院额,御书“道南正脉”,伊洛之传,如日中天。明年,以书院久故恐就颓,欲重修,捐锾为阖官倡,整治其腐折,葺补其毁亏,焕新其赭垩。自大成殿,而庑,而楼,而祠,而讲堂,而斋舍,而亭,而台,一新面目,未尝骚动闾左夫征也。
大抵岿秀之区,有开之者则必代有继之者,天固不任其湮于箐蔓,而夷于迁延也。岳麓往自宋开宝间郡守朱洞肇创书院,南轩、考亭相继讲学,潇湘有洙泗风,盛名轰宙,由此其选也。我朝定鼎以来,云汉为章,起书院于兵燹莽埜中,而轮奂之。循及中丞公,鼓吹正学,陶铸多士,将使离火之墟,笙簧乎六艺,而箧笥乎五经也。力任表章,聿新鼓舞,称再盛云。溯始康熙丁卯,院成题额,到今五十余年耳,中丞公又复躬起任斯文砥柱。国家美政若鳞,在吾楚者,亦难举,而如斯大典,百年中两见,岂独多士之幸,亦气运所由绵也。不知兹山有灵,而以启我中丞公耶!抑朱张之灵在,而故以俟我中丞公耶!朱张二夫子妙契太极,微言要旨形诸赠答,千载可印也。不有昌明而羽翼之者,又何以少窥其万一,谓不于中丞公是望耶?
中丞公家常熟,讳溥,庚戌进士,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世袭一等轻车都尉。故大学士文肃公冢子,理学渊源。今以少宰公入勷黼座,攀卧之忱,盖不能无歉然者,为是撮其钜端,以志惓属云尔。若夫训谕之恳挚,条规之详明,礼遇之优隆,禀饩之丰厚极周到者,感佩之私,固无俟剌剌不辍也。
乾隆十年岁次乙丑季夏月,时主讲岳麓书院嘉鱼房逢年,善化县知县兼理书院明英。
长沙□长沙县学廪生□□明书丹
补注:在落款第三行之右和第二行第三行之下,镌有刊立碑刻者姓名,大约有十至十二排,每排八人。今可辨认的大约有五排,倒数第五排:罗世璋、张天□、□□□、姚□□、彭□□、□□□、□如□、□世□。倒数第四排:方□德、李如璋、朱大泽、张□□、□□□、李家纶、杨大观、左士望。倒数第三排:王国才、张梅、吴世珍、蒋绶、陈灿、□合天、王谟、熊光照。倒数第二排:杨正□、范文煌、马异撰、邓绍□、刘懋□、何□□、田□文、张□□。倒数第一排:罗世□、□□□、□□□、□□□、罗世□、刘绍濂、□□□、□□□。倒数第一排下刻有“同立”二字。在书丹者左下刻有勒石者姓名:“王□光 □〔刘〕忠慧镌”。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乾隆十年(1745)刘绍濂撰文。青石,纵182厘米,横80厘米。此碑已完全风化,仅留存五十余字,可以辨认的大多在碑下端,正文据同治《续修岳麓书院志》补全,但落款、刊立者姓名、镌刻者姓名因文献没有记载,已无法补全,很是遗憾。
碑文记载了蒋溥在湖南巡抚任上修复书院、疏请御书“道南正脉”的故事。乾隆八年(1743),蒋溥任湖南巡抚时在岳麓书院大力倡导正统之学,以朱张学行陶铸士人,并上疏请皇上赐额。先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抚丁思孔以朱张之名请得御书“学达性天”,使得书院教书育人之伟业再次上达圣听。然“学达性天”匾额同年全国共赐七块,岳麓书院这一块还是“照江西白鹿洞书院之例”所赐,显然不是独得的殊荣。因此到乾隆时期,巡抚蒋溥复请得乾隆御书“道南正脉”,乾隆谓岳麓书院为理学南传的正宗,此乃天下独一无二的表彰,是书院莫大的恩荣,从此“伊洛之传,如日中天”。乾隆九年(1744)三月十九日,蒋巡抚为之举行了盛大的挂牌仪式,并称颂“从此衡峰岳麓,长瞻帝德之光昭;沅芷湘兰,永庆文澜之浩瀚”。今日,“学达性天”原匾已不知所踪,而“道南正脉”之真迹则流传至今,成为镇院瑰宝。碑文与匾额相得益彰,共同见证了岳麓书院千余年来传播理学的不朽功绩。
重修道乡台并建祠堂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