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来脉宪禁开凿勒石告示
湖南长沙府善化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丁为遵奉勒石永禁,□〔以〕垂久远事。案:据绅士丁礼门等赴院、司、道、府各宪呈控谭光朝等,在于六都地名龙王坑、刀背□〔仑〕、大地岭等处违禁凿石烧灰,有伤岳麓来脉一□〔案〕,□〔奉〕长沙府宪张□〔督〕同委员勘讯详,奉署藩宪庆札开案,奉护抚部院陈批,本署司转详宁乡县进士丁礼门等控谭光朝等凿石烧灰,伤残岳脉一案。奉批如详,饬遵此复。原词存合行抄详札饬,札到该府,立即遵照将发来告示一道,饬承照抄多张,盖用府印信,于龙王坑、刀背仑、大地岭等处遍贴晓谕,俾使咸知。该府一面仍遵详批事理,勒石封禁等因,奉此合行札饬,札到该县,立即遵将发来告示,饬承照抄多张,盖用印信,遍贴晓谕,一面勒石封禁,以垂久远,而杜讼端,毋违此札。计抄司看一纸,内开本署司查龙王坑、刀背仑、大地岭等处,原系谭姓合族公业,前经谭步云等凿石烧灰,随经黄尚陶等呈控,委员勘明,关系岳脉,久经前司详请封禁在案。十六年九月,谭秉正又复纠同谭光泮等仍在该处凿石烧灰,随经黄尚陶等先后赴本司暨宪辕呈控,谭秉正捏指为黄泥岭小坡沟,希图抵赖,当经前升司札饬长沙府督同委员勘明,将谭秉正等所搭棚厂全行拆毁,仍照旧永远封禁,不得再行凿石烧灰,并着落该处保甲随时稽查,如有违禁复开,即行禀究。本署司一面出示晓谕,一面札饬该府勒石封禁,庶岳脉不致伤残,而讼端亦可永绝。是否允协,相应核据府详具文,详请宪台察阅批示饬遵。
又司告示一道,内开为严禁开凿以全岳脉事。照得地名龙王坑、刀背仑、大地岭等处为岳麓来脉,省垣屏障,通省文风所系,自应培□〔护〕,岂容稍有毁伤。□□〔前于〕乾隆年间,有谭步云、谭光朝等先后于龙王坑等处凿石烧灰渔利,□□〔经生〕员文既郁、张大文等具控,前司暨前院宪行县勘明,详覆永□〔禁〕。□□〔嗣于〕嘉庆十六年,据绅士丁礼门、朱鸣德等赴院司呈控谭光朝等,在□〔于〕各该处建厂设棚,纠众开掘,随饬长沙府勘明封禁具报。兹据□□〔长沙〕府详覆,委员勘明,并提齐一干人证到案,讯明各该处均关岳脉,□〔现〕将灰窑棚厂全行拆毁,永禁开凿等情前来。业经本司据情详奉□〔抚〕宪批示严禁,并饬府勒石永禁外,合先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地保□□〔甲及〕居民人等知悉。嗣后,龙王坑、刀背仑、大地岭等处,凡有关岳脉之□〔所〕,□〔永〕远封禁,毋许再行开挖。设有不法棍徒仍蹈前辙,该保甲等即行□□〔赴县〕禀请究治。倘或扶同徇隐,一经府县查出,或被告发,定将该保甲□〔等〕一并从严究办,决不稍为曲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等因,转行到县。□〔奉〕此,除将奉发告示照抄多张,盖用印信,遍贴晓谕外,合行遵照勒石永禁。凡属居民人等,咸知龙王坑、刀背仑、大地岭等处为岳麓名山来脉攸关,务宜永远遵守,各相培护,不得藐法营私,违禁开凿,以致岳脉伤残,自干咎戾也。特示。右仰通知。
嘉庆十九年三月□日立。
简析
碑在御书楼南廊墙壁。嘉庆十九年(1814)善化县丁姓县令颁发的告示。原碑刊立于书院二门。麻石,纵67厘米,横130厘米。
此碑记载了嘉庆十九年的官方禁令。文中记载谭姓族人于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两次在其族共管地凿石烧灰。有绅士认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岳麓山自南岳而来的龙脉文运,因此到院、司、道、府状告谭姓族人的破坏行为。本来此事乾隆年间因生员文既郁、张大文等阻止已经没有再发生。到了嘉庆年间,又开始出现凿石烧灰、破坏山脉走向的行为。善化县丁正堂于是出了这个告示,禁止在岳麓来脉的相关地段挖石烧灰。管理书院的山长们也非常重视,把丁正堂的告示刻成石碑竖立在书院二门。
书院对岳麓山及周边山脉的管理,涉及保护文脉、培植文运的风水环境问题。书院一般依山林而建,取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意。至于风水,则并非书院文化传播者们着意的。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也曾说到书院风水问题:“书院相对案山,颇有形势,屡为有力者睥睨作阴宅。昨披棘往看,四山环绕,大江横前,景趣在道乡、碧虚之间,方建亭其上,以风雩名之。安得杖履来共登临也。他几以道义自重。”显而易见,张栻是反对有关墓葬风水说的,他在意的是书院景趣之美,及从中体悟到的儒家“道义”。明代岳麓书院形胜与风水福祸附会仍受到各方批评。明万历《重修岳麓书院图志》记载:书院立疆界,是为了抗拒风水者据地为阴宅,侵占书院土地,并批评迁坟行为,认为“掘其亲之棺改迁”风水之地的行为是逆理的。
清代,由于科举功名之风日盛,书院师生越来越在意文运风水学说,不仅建文昌阁、魁星楼、文峰塔等等培植文运,也格外看重山势龙脉之气运。岳麓书院在南岳七十二峰尾峰岳麓山下,是衡岳龙脉气运聚集之地。康熙年间湖南巡抚周召南在《康熙戊申修复岳麓书院疏引》中说:“衡岳位离为文昌之府,而岳麓终之,七十二峰至此结聚也。”岳麓书院志中记载了三次因为破坏书院龙脉而引发的纠纷,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书院师生对龙脉气运的重视。
给发膏火月米告示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