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岳麓山书院记
[宋]王禹偁
三代而下,两汉称理,次叙循吏,彰示后人。西京首述文翁,东观先书卫飒,观其理蜀郡,教桂阳,率以庠序为先,夷落自化,是知学校,政之本欤。
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嗣位之明年,诏以供备库副使陇西公知武安军府事。公自以当不次之用,临至剧之郡,思树殊迹以答奇遇。下车布政,比屋允怀,参考吏能,寻绎民病,狱讼纷紊,决剔无留,米盐靡密,推行不倦。属岁非大有,人用阻饥,减估发仓,惸婺无告者得安其业;募兵置籍,强梁亡赖者悉拘于军。千里耕桑,涸辙得水;七州兵甲,走丸在槃。有废必兴,无政不举。
初,开宝中尚书郞朱洞典长沙,左拾遗孙逢吉通理郡事,于岳麓山抱黄洞下,肇启书院,广延学徒。二公罢归,累政不嗣,诸生逃解,六籍散亡,弦歌绝音,俎豆无睹。公询问黄发,尽获故书,诱导青衿,肯构旧址。外敞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华衮珠旒,缝掖章甫,毕按旧制,俨然如生。请辟水田,供春秋之释奠;奏颁文疏,备生徒之肄业。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人存政举,岂系古今,导德齐礼,自知耻格。
先是公之先公好儒术,通《春秋》。刺济州日,命乡之荐,不减百人,讌以嘉宾之诗,遣以计吏之礼。举进士者,钱五万,袭衣以副之;应学科者,钱三千,绨袍以遗之。咸出己俸,人以为难,故其子孙不忘儒学。
某占籍济上,出职禁中,直承明之庐,已叨三入;开缑氏之学,将谈六经。记以斯文,拙于叙事。聊书兴废,用纪岁时而已。
大宋咸平三年某月日记。
刊自《小畜集》 ,湘阴刘克醇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北宋咸平三年(1000)著名文学家王禹偁撰文,刊自《小畜集》,湘阴刘克醇补书。1992年刻碑。青石,纵148厘米,横68厘米。
《潭州岳麓山书院记》是最早记录岳麓书院历史的一篇珍贵文献。文中提到书院最早的创建者是朱洞,主要内容则是介绍李允则修复书院,并创建“四大规制”。
北宋开宝年间朱洞和孙逢吉肇启书院,广延学徒。但二公离任后,岳麓书院就出现了“诸生逃解,六籍散亡,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状况。咸平二年(999),潭州太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成讲堂、书楼、礼殿,从官府申请水田作为书院祭祀专用资金,“外敞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华衮珠旒,缝掖章甫,毕按旧制,俨然如生。请辟水田,供春秋之释奠”。李允则的书院之功还有很多。咸平四年(1001),他上奏朝廷请得国子监(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诸经释文、义疏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这是岳麓书院首次得到朝廷的赐书。他后来又在湘江西岸增设湘西书院,成为岳麓书院人才储备场所。
潭州岳麓山书院记碑局部
从王禹偁的记载中,我们首次看到了书院“三大事业”和“四大规制”的形成。所谓“三大事业”即讲学、藏书与祭祀,对应书院三组建筑即讲堂、书楼和礼殿。至于“四大规制”,其实是“三大事业”再加一个“学田”。李允则“请辟水田”,从功用上来看,当时还只有祭田的作用,其后还会出现“岁修田”“膏火田”“朱张渡渡田”等等。
王禹偁认为李允则之举“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人存政举,岂系古今,导德齐礼,自知耻格”。(洙泗,即山东境内的洙水和泗水,孔子常在洙水、泗水之间讲学;邹鲁,即孟子故乡邹国与孔子故乡鲁国。)因为李允则扩建了书院,延续了文脉,所以王禹偁就把湖南荆蛮之地、流放之乡与孔孟故乡相比,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从此,岳麓书院多了一个“潇湘洙泗”的美誉。
论请岳麓书院堂长碑契勘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