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自卑亭记
岳麓书院在麓趾之阳,自长沙往者,济江登岸,道出山陂田野间,峰峦可数,林壑渐开,为程三里有畸,虽□〔皆〕坦平无险阻,然求一憩足之所,则不可得也。康熙乙丑岁,丁大中丞思所以广教化、育人材者,捐俸重新书院,以聚学徒,延宿学以主训迪,置饩田以资膏火。又疏请御书扁额、秘阁经史,以旌先贤备讲诵。而庀材鸠工,则委其事于宁。既已相度经营,自圣殿以及祠堂、门庑、坊表、垣墙,与夫泉池、阶径,悉补葺而更置之。又稍拓其右,建御书楼,前增文昌祠。左则造于山,旧有二亭,稍上曰道中庸,更上曰极高明,皆考亭夫子所创而名者,今俱无存,亦仍其基重建焉。工将讫,规模咸就,纤细毕举,区舍池馆之间,足以藏修游息。唯自书院达江数里,往来无所暂息,彼负笈至此者,欲少从容揽胜概,而无一厦以避风日,岂非缺略乎?于是,度于道中创一亭,俾与高明、中庸遥相睇瞩,而名之曰自卑。盖尝闻之师矣,强急之趋,半多颠□〔蹶〕;骤躐之行,无裨率循。彼夫圣贤之道,功极位育,而修之只在戒惧慎独之中,体之不外夫妇伦常之际,不益信行远登高之有自也□〔哉〕。□〔於〕戏!□□□□〔游斯亭也〕,仰高山之靡遥,景前修以遵迈,其□□□〔于学也〕,亦思过半矣。□□□〔夫虑其〕所缺,以□〔奖〕翼来□〔学〕,□〔正〕董修者事也。故既□斯亭,并为之识,使□〔学〕者有省焉。
康熙二十七年三月上巳,长沙郡丞□□〔山阴〕赵宁记。〔钤印:赵宁之印、管亭〕
邵阳车万育书。钤印:玉□〔堂〕青□〔琐〕
简析
碑在自卑亭内墙。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撰文,岳麓书院山长车万育书。青石,纵172厘米,横77厘米。该碑以长卷形式分栏镌刻。
《自卑亭记》记录了修建自卑亭的原因,从实际用途来说,从江边到岳麓书院路途较远,应该有休憩的地方。从文化内涵来说,修筑自卑亭有两个价值,第一,与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的极高明、道中庸亭“遥相睇瞩”,这两座亭是朱熹所建,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丁思孔和赵宁建自卑亭,有接续朱张道统之意;第二,“自卑”二字,语出《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迩”是近的意思,“卑”是低的意思。其句意为:儒家谦谦君子的德行修养过程,就像走远路,要达到终点,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必须从低处起步。赵宁以“自卑”为亭名,实告诫后来者,为学须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圣贤之道,不外乎“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自卑亭记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