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重修记

七五 岳麓书院重修记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自唐末五代僧人智璿等在此办学,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承建院,历代相沿发展,时逾千年,弦歌不绝,由此“岳麓已非前之岳麓矣”,山因人重,景借文传,书院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地、湘省高等学府、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清末改制以来,相继改名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直至1926年湖南大学,办学迄今,延绵不绝,一脉相承,历史之悠久,人文之荟萃,世所罕见。“惟楚有材,於斯为盛”,湖湘人才辈出,多系于此。当今湖南大学已近万人学生规模、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实赖前人开拓之功,后继得人之力。地灵人杰、源远流长,堪称中华一绝。

书院建筑文物,虽屡有兴废,但基址未变,演变有序,得以基本保存。抗日战争中虽部分被毁,战后复员即由柳士英、蔺传新主持修复,仍存旧貌,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动乱,亦遭浩劫,旧建虽存,但已残破不堪。1979年省府决定全面修复,1981年并决定由湖南大学修复、管理、使用,为此湖大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艰难的搬迁工作,并相继组织施工。1986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重建百泉轩园林,1993年修复文庙,至此书院修复全部完成。历时十余载,耗资五百余万元,共修复旧有建筑17项,计3837平方米;重建工程14项,计3578平方米。修复中坚持贯彻“整旧如旧”的保护文物原则,精心恢复原有面貌;重建工程力求依据史料,反映历史特色;并清理旧有碑刻80余方,补刊历史碑刻20多块,均旨在完整典型地体现古代书院规制和精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修复建筑获省1989年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三等奖,1991年评为“长沙市1949—1990十佳建筑”。古迹新颜,斯文再现,更为名城增色。

工程修复与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紧密结合,相与促进,构成一体。1982年创立研究室,1984年设文化研究所,不仅成为游览胜地,更形成湖南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名山坛席,继往开来,再展时代风采。

修复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机械部及省、市支持、拨款;校领导张健、朱凡、季青、寇谷村、特别是成文山、谢彦玮、翁祖泽校长亲自筹划与指导,研究所负责人杨慎初、陈谷嘉先后具体经营,同时参与经营者还有陈海波、关克定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建筑系和建筑设计院共同协作;杨慎初主持修复规划设计。参加修复工作人员先后有:建筑设计黄善言、陈升信、陈自艾、汤羽扬、柳肃、张卫;结构设计焦吉康、邹仲康、曾平;电气设计魯继平、陈颖初、侯文彬;给排水设计曾双庆、曹铸鎏;空调设计李凤苓;绿化设计张梅香;美工书法顾肖黎、郭吉冈、何铁凡、周刚;施工管理刘孟甫、谭先源、戢秋满、胡志敏,参加施工单位先后有:长沙县唐田建筑工程队、省建筑第六工程公司、长沙市郊岳麓山建筑工程公司、望城县坪塘建筑工程公司、长沙市建筑公司装饰工艺厂、望城县三湘花岗岩石厂等。同心协力,贯彻始终,共成名山盛业,特为之记。

一九九三年秋杨慎初记,郭吉冈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20世纪80年代岳麓书院修复后首任山长杨慎初先生于1993年撰文,郭吉冈书。青石,纵177厘米,横87厘米。碑文书写格式采用从左至右的横写格式,具有现代气息。该碑文记录了岳麓书院自20世纪80年代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在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两方面的主要发展情况。

1982年到1993年,是湖南大学建设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十年,也是岳麓书院修复恢复发展的十年。在此期间,岳麓书院在当地政府部门、湖南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着手抓文物修复与文化传承,为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3月,湖南大学成立岳麓书院修复领导小组,其后居住在书院讲堂、半学斋、六君子堂、湘水校经堂、文庙、赫曦台等处的学校教职工和岳麓山公园职工陆续搬出书院。至1984年,书院主体建筑大门、讲堂、教学斋及百泉轩已修葺一新。此时,全国有多位学者呼吁以岳麓书院为依托重建湖南大学文科。当时的校领导朱凡、成文山也希望把书院建设为湖南大学文科基地。鉴于此,1984年湖南大学在岳麓书院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下设书院、宋明理学和古建筑三个研究室。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以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为基础,以儒家理学研究为突破口,使书院文化和儒学传统在岳麓书院再次焕发生机,为学术界所关注和重视。1986年9月,岳麓书院开办历史专业大专班,这是纪念岳麓书院创建1010年和湖南大学定名六十周年的一件大事。1990年,岳麓书院获专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由此,书院不仅仅是恢复了文物古迹,也开始全面恢复其教育教学功能。书院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的恢复,使得绵延千载的历史文物活了起来。

2005年湖南大学改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为岳麓书院,沉寂百余年的岳麓书院以官方形式恢复了自1903年改制后的原有名称,可以说,岳麓书院自近代以来的转型终于初步完成。同年,书院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书院成立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批准招收历史学本科生;2011年获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史、考古学、哲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文物与博物馆学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并设有历史学、哲学本科专业。

四十多年来,岳麓书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模式,是我国优秀书院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代表。

时务学堂故址碑 拓本

时务学堂故址 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