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岳麓书院记
[清]毛际可
衡山之峰七十二,考古志以回雁峰为首,绵亘数百里,至星沙之西南隅而始为山之麓,此岳麓所由名也。赵宋开宝间,刺史朱公洞创建书院。至乾道三年,考亭夫子访南轩于其地,相与考道问业,一时士子云集景从,正学丕振,人谓潇湘间彬彬有洙泗之风焉。其后,兴废相仍,多历年所。暨康熙甲寅,值吴逆之变,叛寇称戈,文教歇绝,书院将鞠为茂草。幸王师荡平,大中丞丁公开府湖南,首披图籍,慨然曰:“郡国有先贤之遗迹而不为修复,是在位之责也。”遂捐俸为倡,片甍尺椽,不以需之闾里,庀材鸠工,浃岁告竣。自文庙、尊经阁而下,与夫崇道之祠、四箴之亭以及六君子堂,后先相望。中丞又妙简名流,以董帅之,每公馀之暇,课其会业,用相鼓舞,父老扶杖感叹,以为睹记以来所未有也。
今年夏偶过三湘,而孝廉郭君金门踵门来请曰,愿有述。窃谓地灵与人事常相因者也。昔昌黎谓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数百,独衡为宗。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而书院又适当其麓,则又气之所萃,毓灵而钟秀者也。然上下千百年,大盛于考亭,而又将复盛于今,岂偶然之数欤?闻中丞公之抚楚,整躬率属,儆贪黩、赈穷乏、辟荒芜,厘行户之艰,蠲夫船之役,豪右畏威,甘澍应祷,善政不能枚举。而学校为王化所基,低徊于弦诵揖让之间,更为观风者所不能略也。况我皇上始终典学,比年来亲洒宸翰,以“万世师表”之额风厉学宫,并求先圣先儒之裔,荣以世秩。而中丞〔公〕当下车之初,早惓惓以建学育才为务,若有不期而合者焉。盖圣朝之有名世运会所届,一德交孚,固不徒地灵人事之相因已也。殆亦天意将开文治之盛,化行俗美,而以比隆于唐虞三代也哉!遂拜手为之记。
刊自《岳麓文钞》,益阳陈国安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康熙二十四年(1685)遂安毛际可撰文,刊自《岳麓文钞》,湖南常德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国安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48厘米,横57厘米。
清代书院的修复始于康熙七年(1668)巡抚周召南。但康熙十三年(1674),因吴三桂叛兵攻陷长沙,书院院舍多有损坏。叛乱持续六七年,对书院教育事业影响特别大,“暨康熙甲寅,值吴逆之变,叛寇称戈,文教歇绝,书院将鞠为茂草”。毛际可在记中对丁思孔在湖南的善政与文教多有褒扬,也对朝廷文治之盛期望甚高,特别是对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并颁行天下学宫赞颂有加。
重修岳麓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