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 赠了敬序
[宋]欧阳守道
往年余长岳麓,山中碑十余,寻其差古者,其一李北海开元中为僧寺撰;其一记国初建书院志撰者名。碑言书院乃寺地,有二僧,一名智璿,一名某,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凡所营度,多出其手。时经籍缺少,又遣其徒市之京师,而负以归。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其后版图入职方,而书院因袭增拓至今。
予读此,甚善二僧之用心与余同。读者乃笑之,若谓此碑为不足存。嗟乎!自鹿洞诸书院,经近世诸大贤主张扶植,必推本其初,为何人之居,出何时之意,后虽有述,而始作之善不可没也。智璿若某二僧者,生于彼时,同时有位与力过二僧者何限,彼不为此举而此为之,岂不大可嘉哉。独以其僧也,而今置之不道,其亦不得为公也已。
吾州万安县有僧,寺在韶山,曰了敬者。前太守於潜徐公静观先生书“云壑”二大字遗之,其徒目为云壑上人。邑之闻士赖子平、刘元芳与上人为方外友,而上人为之筑读书堂于寺之隙地,求余书堂匾。不远二三百里而来,留十余日而不厌,此岂寻常僧家干求所可比!惜余不能作大字,书岳麓故事遗之。上人有诗质予,其言心性,多先儒语录中语,然则,筑堂之意固有在矣。
刊自《巽斋文集》,南岳陈石泉补书。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南宋淳祐年间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守道撰文,刊自《巽斋文集》,湘潭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石泉(1922—2014)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118厘米,横79厘米。
宝祐元年(1253),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山长在岳麓山发现了两块碑刻,一为李北海碑,一为记录了唐末五代时期智璿等两位和尚在书院最初基址上筑屋办学故事的碑。李北海碑如今是书院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块唐代碑刻,从书法、文章、刻工方面来说都堪称一绝,一千多年来,受到了广大金石书法爱好者的关注。可是记录智璿等两位和尚事迹的碑刻已遗失,就连二僧办学这件事,除了欧阳守道山长这篇序文提到外,也再找不到其他与之相关的记录。
唐末五代的湖南,在欧阳山长看来,是一个“风化陵夷,习俗暴恶”的地方,被称为荆楚南蛮之地、官宦贬谪之所。欧阳山长之所以对这方残碑感兴趣,是因为智璿等二僧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思慕儒家的教化之道,割地建屋,赴京购书,让士人能“得屋以居,得书以读”,为当地士人留下了文化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宋初朱洞等人的催生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了岳麓书院这棵参天大树。然而,两位和尚在此传播儒家学说的故事,却因为他们的僧人身份而被遗忘了。欧阳山长对二僧传播文化的用心感同身受,借着给自己同州郡的寺僧了敬住持题写书堂匾的机会,把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因为了敬住持(即云壑上人)在寺庙空地修筑了供士人读书的读书堂,与岳麓书院初创时二僧的行为颇为相似,因而欧阳守道山长也以二僧事迹赠之,希望这样的事迹能够广为流传。岳麓山儒释道三家鼎立而并育,于论辩、抗争中交流融汇。从现有文献来看,书院好几次重修都有山上寺僧主持修复工作的记载,唯独智璿等二僧筑屋办学以为书院缘起的故事,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但二僧对早期书院创建的贡献,值得后人记述与缅怀。
建岳麓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