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六君子堂碑记
书院之祀六君子也,始于前明嘉靖五年。学道许宗鲁、郡守杨表改旧院讲堂为祠,御使黄衷记之。隆庆二年于其前建仓二间。《岳麓旧志》载之甚悉,今其遗趾未知在何处也。
国朝康熙八年,巡抚周大中丞讳召南始移建于四箴亭之上。崇冈隆起,树林蓊蔚,磴道数十级而上,游人之迹罕至焉。阅今百四十余载,风雨飘摇,雀鼠穿穴,栌楹墙壁,势不能支。亟欲撤而新之。费无所出,乃属监院申请大府发帑余以资修葺,估计履勘有稽时日。乃者暴风拔木,檐瓦多毁,转瞬伏雨秋霖,漏涔涔下,非所以妥神灵也。会诸同人新辟地,移建濂溪祠于上,其旧址岿然犹存。爰乃贷赀济用,即旧宇坋除之,补苴之,涂暨茨焉,涂丹雘焉,浃旬蒇事。迁六君子主祀于其中,门额则罗慎斋夫子所书,仍悬之以存吾师之手泽。六君子者:宋郡守朱公洞、山长周公式、郡守李公允则、安抚使刘公珙。元时与朱张两夫子合祀一祠。明始特建祠以祀朱张,曰“崇道”。更为堂焉祀诸君子,益以明判长沙府事陈公(纲)〔钢〕、同知府事杨公茂元为六,盖皆有功书院者也。厥后屡有兴筑,祠与堂莫不并建。今移堂于祠之右,位次既宜,庶足以复旧观矣。旧志载,六君子之外,宜祀者尚有元学正刘必大、通判刘安仁,明知府钱澍、王秉良、孙存、潘镒、季本、吴道行及指挥杨溥。标其姓名,著之篇首,以志表扬。今按旧志所录,榜而悬诸祠内。其国朝以来有功书院者,采辑而踵行之,以俟后之君子。
顾近日有刊石,载桂林陈文恭公抚楚南时大修岳麓斋舍者,有镂板载其事,属之诸城刘文清公者。稽之旧牍,陈文恭公曾厘定书院章程,迄今悉遵行之。其大修斋舍事,在乾隆四十有四年己亥岁,距文恭公抚楚时十余年矣。维时填抚湖南者南丰李中丞讳湖,吾座师长沙刘文恪公实董其役,廉使姚雪门先生碑记具在也。乃工犹未竣,中丞调任粤东。受代者为刘文清公,甫下车遽命停撤。以故斋舍虽修,讲堂暨各祠庙悉仍其旧,论者至今惜之。事关书院兴废,恐传闻异辞纪载不实,并书之以告来者。
赐进士出身浙江道监察御史、奏聘掌教岳麓书院、奏准议叙、特加纪录二次坦斋欧阳厚均撰。
道光四年岁在甲申冬十月谷旦肄业生善化杨振声育泉氏书。
舒开斌镌石。
简析
碑在六君子堂南壁外墙。道光四年(1824)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撰文,肄业生杨振声书,舒开斌镌。青石,纵69厘米,横120厘米。该碑是记录书院六君子堂历史沿革和祭祀情况的重要文物。
岳麓书院在明弘治年间有慕道祠,崇祀朱洞、周式、刘珙等人。明嘉靖五年(1526)学道许宗鲁、知府杨表改旧书院讲堂名曰六君子堂。康熙八年(1669),移建六君子堂于四箴亭后,即现今望江楼所在地。嘉庆二十五年(1820),山长欧阳厚均迁濂溪祠于四箴亭之左,同时改迁六君子堂于濂溪祠旧址,即今址所在地。六君子堂所奉祀的六君子为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欧阳厚均山长除了关注六君子堂中的六君子之外,也把重点放在六君子之外的其他有功人士上,根据旧志,他把元代刘必大、刘安仁,明代钱澍、王秉良、孙存、潘镒、季本、吴道行及杨溥等人录于榜而悬于祠内。至于国朝(清代)有功于书院的,则“俟后之君子”,请他们厘清采辑,再列入此祠。有道是“喝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书院在屡次毁败之后能重新展现给士人,让他们能有屋以居,有田以养,有书以读,有样可学,正是靠今天这些在祠堂中备受我们崇敬和仰慕的人的艰辛付出。这是一种任重道远的强烈责任感,促使他们为了书院的兴废呕心沥血。今天列在六君子堂里的,已远远不止欧阳山长所列之数。同治五年(1866)书院建欧阳厚均山长专祠,以纪念欧阳山长治院之功。
岳麓书院岁修公屋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