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

五 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

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碑 拓本

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

读经六法

一、正义 二、通义 三、余义

四、疑义 五、异义 六、辨义

读史六法

一、记事实 二、玩书法 三、原治乱

四、考时势 五、论心术 六、取议论

乾隆戊辰春受业弟子敬刊于岳麓书院

简析

碑在讲堂西壁北侧,乾隆十三年(1748)王文清撰写,同年由其弟子刊立。青石,纵36厘米,横53厘米。该碑是反映书院读书方法的重要文物。

历史上读书法有很多,其中影响深远的有南宋朱熹弟子根据朱熹平日教导方法编撰的《朱子读书法》和元代程端礼所撰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解说和事例,特别是有关朱熹本人的事例,能够生动再现朱熹读书治学的具体细节。该读书法侧重点在读书人的主动性和意志等精神性层面上,这和南宋理学注重个体思辨和知识义理相符合。《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根据朱熹读书方法的内容,规定了读经、读史、读文及音义等的先后次序与时间安排,侧重于读书人年龄与读书时间及知识构成的搭配和安排上,它其实是对《朱子读书法》实践性操作的补充。而王文清的读书法,分为“读经六法”和“读史六法”,侧重于从经史知识本身出发,如何理解和辨析知识点,这与清代考据学的方法是相契合的。

“读经六法”解析:

正义:此处指正确的含义,读经典的第一法即要对原文字词句做好准确的注解。亦指关于经典的“注疏”或“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方法,即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如唐代孔颖达等人编写的《五经正义》。

通义:此处指疏通大义。读经典的第二法即要疏通原文的大概意思,从全局来理解经典的主旨所在。

余义:此处指主旨以外的意义或内容。读经典的第三法即除了要把握好全文主旨,还要领会其言外之意或引申之义,因为有时候作者没有明确说明的理论预设、结构框架、借喻引申等等所隐含的意义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经典也非常重要。

疑义:是指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此处主要强调对某些不太理解的含义或道理要有提出疑问的勇气,质疑是学习经典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见古人对于经典并不盲从,而是提倡质疑。这和王文清在学规中提倡“疑误定要力争”的观点是一致的。

异义:指不同的含义或不同的观点等。此处指对词义、概念或观点的不同看法,在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思路、观点或角度。书院教育不同于官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尊重不同观点或思路,这也是书院教育历经千年仍旧魅力不减的主要原因。

辨义:辨别,判别;辩证其含义可能得出新意。此处指有了疑问和不同想法之后,要勇于辨别,有疑问不一定能产生真知灼见,有不同想法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就需要辨别所有不同看法,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读史六法”解析:

记事实:要求读史书必须先明了历史事实,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如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刘德(西汉宗室、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二子)“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即以事实为依据,探究历史的真相。

玩书法:“玩”即玩味,有反复琢磨、细心体会的意思。“书法”即我们常说的董狐笔、春秋笔法和“秉笔直书”等史书撰写原则。“玩书法”,即要求学生读史书时,在明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反复琢磨,细心体会史家书写历史的准则,以及他们选取、组织史料的原则。

原治乱:“原”是探究的意思,“治乱”是指和平昌盛之世与乱世。相比于“记事实”和“玩书法”,这是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历史层面,要求学生能够全局性地把握历史治乱之因,以史为鉴。

考时势:“时势”指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治乱之因探究清楚了,还要考察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吕氏春秋·察今》云:“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古人认为,“时势”是因时而异的,掌握了这个变化,也就掌握了历史大势。因而,读史书不仅要明了历史事实本身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社会发展趋势,还要体会撰史者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时势,同时也要考究读史者当前的时代潮流,结合历史时势发现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论心术:心术与史家“书法”有着内在联系,所谓“直则公,公则直”即是说史家心术公正,其撰书原则也必定是“秉笔直书”的。不过王文清这里强调的是读史者必须衡量史家的主观心性,考究的是史家的史德问题。所谓史德,即“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明清两代有不少史家强调“心术说”,“史官不当专尚史才,必以心术为本”,即指史家必须秉持公正之心,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取议论:王文清认为,通过以上五种方法的学习,读史之人大概可以有所议论了。也就是说,在把握住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之后,学生可以初步发表自己的观点,赋予历史以现实的参考价值。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所说:“历史所以要常常去研究,历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要不断地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的资鉴。”

后来岳麓书院内的湘水校经堂提倡“通经致用”,清代学者章太炎先生提出“读史致用”,可见,经史学习的最终目的仍旧是致用。这也是王文清山长读书法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