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志序

六五 岳麓书院志序

[明]陈凤梧

岳麓书院志序碑 拓本

逾洞庭而南,山益峻,水益驶,献秀争奇,地与景迥。山之雄拔者为衡岳,水之清彻者为湘江。若岳麓,则仰接衡山之支,而俯瞰湘流之汇,实湖南一大形胜也。山川清淑之气于是乎萃,而书院建焉。始创者宋潭守朱洞,继之者建安刘珙,而晦庵、南轩二先生相与讲道于兹。岳麓之名,遂以闻于天下。晦庵寻安抚湖南,更建爽垲,以待四方学者,规模宏阔,条教详明,一时湖南道化之盛,至比邹鲁。所谓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载诸碑刻,不可诬也。世变滋久,莽为丘墟。我朝宏(本“弘”,讳,笔者按)治间,通判陈钢乃重建之,而同知杨茂元协力表章,始复其旧。久之,参议吴世忠按部长沙,卫正辟邪,陋规制弗称,议改建于旧址之左。时凤梧适奉命督学其地,力赞成之。乃命攸生陈论领书院事及行各学,选取诸生有志于学者若干人,习静其中。仰止前修,讲明正道,庶几一线之不坠也,而都指挥杨溥实专董其役。越二载,凤梧以参政分守再至,则殿堂门观,焕然一新。两庑斋舍有未备者,乃发赎金付有司葺之,期于大成。

窃惟地以人胜,人以道存。海宇之广,名山异境,为藏修游息之所者,不可胜纪。而或泯焉无闻,所遇非其人也。岳麓之有书院,距今三百余年。屡废复兴,益著不朽,岂非朱张二先生道德大儒过化之地,自有以兴起人心于百世之下,而不容已者乎!况建置沿革、山川形胜、宦寓氏名,与夫宫庐田亩之数、古今题撰之文,皆关系于书院之大者。不存以志之,则涣而无统,后来者无所考,安知不由此而废也。顾惟论学识端敏,乃以意授之,俾集次焉,而凤梧遽以内艰归矣。

今年秋,论徒步千里,谒予西郭草亭间,出《志》观之,考据周洽,益惬鄙意。其尤有未莹者,复相与较订,俾适厥中。城南、湘西二精舍,亦附载焉。论将持归长沙,付知府陆相、指挥韩钦捐俸锓梓,置书院中。於戏!继自今职守于斯者,以时修葺,毋视为疣赘之区;游息于斯者,潜心实学,毋假为虚名之饰。则《志》不徒为,而二先生之遗化,虽与天壤俱不敝可也。凤梧不敏,辄因序而致期勉之私云。

刊自《岳麓文钞》,章祥增补书。

〔正德甲戌秋七月既望,后学陈凤梧书。〕(括号内文字据康熙《新修岳麓书院志》补,笔者按)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明正德甲戌(1514)陈凤梧撰文,刊自《岳麓文钞》,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章祥增补书。1992年镌刻。青石,纵70厘米,横178厘米。

该碑文即陈凤梧为山长陈论所刊《岳麓书院志》的序言。序中详叙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吴世忠、杨溥、山长陈论等人致力于书院事业的故事。

岳麓书院的修复事业,明弘治年间陈钢、杨茂元他们的修复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明正德二年(1507),守道吴世忠修复书院更是奠定书院现有格局的关键一次。陈钢那一次,使用了建造吉王府的剩料,吴世忠这一次,却是把书院附近的道林寺拆了,将所有的木石砖瓦都搬到书院,作为改建书院的材料。道林寺原是岳麓山一处胜地,隋唐时为律院,与麓山寺齐名,并称“湘西二寺”。到宋代改为禅寺,民谚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说法,可与书院并称。吴世忠改了书院大门的朝向,依据左庙右学的规制,在院左修建了独立的文庙供祀孔子及其他先圣先贤,现今书院的格局就成于此时。

吴世忠修复书院时,正值陈凤梧任湖广右参政,督学湖广。陈凤梧极力赞成吴世忠修复书院事业,次年即正德三年(1508),聘请陈论任书院山长,并嘱咐陈论撰修《岳麓书院志》。正德九年(1514),陈论完成初稿,徒步千里找陈凤梧校对,终成岳麓书院首部志书,可惜该志已散佚。此后,岳麓书院还曾八修志书,最后一次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许多志书记载的内容都可与今日发现一一印证。书院以修志记录自身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有益借鉴,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