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捐朱张渡船工食记
朱张古渡,大贤过化之地。今为行旅通津密迩,书院师生之利涉尤便。向设渡船四,每船用渡夫一。雍正年间,里人刘克昌始捐田亩,为修造食用等项费用,历系善化六七两都绅耆经理。嘉庆年间,宁乡刘钜河续捐田亩,以备岁修。其渡夫工食,则系旧捐之田,每岁给各船分收。无如田多硗瘠,遇旱干水溢,往往歉收,甚至食用不敷,辄向书院内募助。间有分齑盐之余,给渡夫略资沾润,复不能岁以为常。诸同人恻然闵之,思为经久计,而力难副其所愿者多。湘阴蔡先生哲归商其伯兄程斋先生,慷慨解囊,出缗钱六十万增置产业,以济渡夫食用之不足。于是,佥举杨生本章、向生简修董其事,买邻近渡口肆廛二区,岁收其税值,按季分给各船,添补工食。每岁由书院择人经管,立定章程,凡肄业生及仆从人等渡江,随到随开,不得迟留需索。诸生既呈明善邑立案,以杜侵渔,并请书其事于石,垂诸久远。
因念先兄南屏学博,昔从罗慎斋夫子游,集同门十有二人,各蠲十金以襄春秋祀典,极蒙吾夫子嘉赏,作记付梓,一一奖许之。今蔡生昆仲独力捐输,为数奚翅倍蓰,此其见义勇为,超越寻常万万矣,予其可没人之善而不为之表扬哉!爰砻石而记之,并以告地方之经理朱张渡事者。
简析
碑在御书楼南廊墙壁。青石,纵169厘米,横77厘米。因碑文漫漶严重,可辨析文字仅存100余字,撰文者及刊刻年代皆不可见。今据同治六年(1867)《续修岳麓书院志》补全。从续志文章排序可推测此文为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所撰。
该碑是记载岳麓书院经费管理中朱张渡及其田、房租信息的重要见证。岳麓书院田租和房租可用于山长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的经费、学生的膏火费和奖金、岁修经费、祭祀经费等,同时也用于往来河东河西两岸的朱张渡人工、船只等经费。
朱张渡为设立在湘江边的古渡口之一。南宋朱熹来书院讲学,与书院主教张栻往来于城南、岳麓两书院之间,其必经之地就是此渡口。后人为了纪念朱张,乃以朱张渡名之,相沿至今。清乾隆八年(1743),湖南巡抚蒋溥等人捐资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重修朱张渡渡口及船筏。咸丰十一年(1861),学政胡瑞澜重修了渡东文津牌坊、渡西道岸牌坊。
朱张渡历来由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共同管理,经费也由两书院共同负担。岳麓书院负担渡口的经费来源大多为捐赠,其中以院长、士绅和在院学生的捐赠为主。文中记录了多次捐赠情况,如雍正年间里人刘克昌捐田亩,嘉庆年间宁乡刘钜河续捐田亩等。可惜此次记录的主角湘阴蔡氏兄弟捐赠事宜没有留下具体时间。考《续修岳麓书院志》,发现蔡氏兄弟(先广、先哲)捐赠的具体房产,并立有捐约藏于书院,可惜皆没有具体年代说明。所藏捐约也毁于欧阳厚均山长任期内。
补注:原碑附泐有捐约,文字仅存“附泐捐约于后,……一所,计七进。又张公桥……老岸铺屋一……捐入岳麓书院,岁收租息作朱张……并发各老契五纸,付书院……”。今查同治《岳麓书院续志》卷之一《田额·朱张渡捐约》,可知缺损的文字即《朱张渡捐约》,今录文于后:“立捐约蔡先广同弟先哲,今将置买欧阳信甫善化县灵官渡巷内坐南朝北铺屋一所,计七进。又张公桥上手老岸铺屋一所,计三栋。其两处抵界以及铺屋房间、门片等项,俱载欧阳售契,自愿捐入岳麓书院,(岁)收租息作朱张渡船夫每岁食用之费。自捐之后,屋听书院首士招佃收租,立此捐约一纸,并发各老契五纸,付书院内公箱收存为据。批买价计钱六佰千文。”
重修岳麓书院文昌阁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