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修三闾大夫祠记

三二 建修三闾大夫祠记

屈子以忠而放逐,憔悴忧郁沉于汨罗以死,夫人而悲其志矣。往余守彝陵,属车过秭归,访屈子宅,墟矣!而女媭庙、捣衣石,土人犹能言之,故屈子血食,彝陵有焉。顾汨罗在长沙、湘阴之间,而庙祀阙如,岂魂兮归来独不问诸水滨乎?既访诸都人士,则附其主于贾太傅祠。夫贾生之才与遇,虽仿佛屈子,而前后相去殊绝,瓣香而尸祝之,当先楚后汉,跻洛阳而祧湘累,乌乎可?爰谋之范学使叔度及郡绅罗鸿胪慎斋两先生倡议建祠,卜于衡岳之麓,近讲院、辟隟壤,分廪饩官俸之入,得约三千金。慎斋先生躬督其事,鸠工庀材,经始于丙辰之季冬,越明年又六月告成,殿宇巍然,神灵以妥。从此衡山湘水,虽妇孺渔樵,亦搴香草,思美人矣。岂独执经髦士有所观感而兴起哉。是为记。

时嘉庆二年岁次丁巳秋七月郡守武威张翙撰并书。

简析

碑在屈子祠头门东侧。清嘉庆二年(1797),长沙知府张翙撰书。青石,纵186厘米,横76厘米。

该碑是反映书院屈子祠历史的重要文物。三闾大夫祠,即屈子祠,专祀屈原。嘉庆元年(1796)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鏊与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相商,创修屈子祠于书院北侧原道林寺旧址。2006年,书院商议重修屈子祠,因原祠已基本废弃,遂重建于今址。

张翙在记中讲到了在书院创建屈子祠的缘由,屈子以忠贞爱国而被放逐,又忧愤而投汨罗江以殉国,然而不仅屈子家乡彝陵(今湖北宜昌)秭归的屈子宅已荒废无人问津,其英魂归来之处竟然也没有专门的祠堂祭祀。因此与学政范鏊及书院山长罗典倡建屈子祠于书院北。从此之后,衡山湘水之普通民众也能感受到屈子“香草美人”式的爱国情怀。嘉庆三年(1798)学政范鏊募得经费白银一千两,购买屈子祠祭田若干,这是书院专祠得有祭田之始。范学政亦亲撰《屈子祠祭田记》。二碑同嵌于屈子祠壁内。今仅存张翙的《建修三闾大夫祠记》碑。

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于嘉庆初在书院创建屈原祠堂,显然有一个文化追溯的用意在,就如书院志把岳麓山看成是“神禹开疆之所,朱张过化之地”一样,这是文化的层累现象,既有往前的追溯,又有后来的累积,文化的厚重底蕴才能凸显出来。随后袁名曜山长创建濂溪祠祭祀周敦颐,也同样是把书院的理学传承上溯到了周敦颐。这些都说明书院的文化建设者们有着明确的文化传承使命。

自卑亭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