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岳麓书院记

二三 重修岳麓书院记

常名扬

余发迹三韩,早登仕籍,自御史台分守外藩,宦辙所至,多在燕齐秦汉之间。尝考记载,□〔天〕下凡四大书院,岳麓其一也。若嵩阳、若睢阳皆久湮没,唯岳麓与白鹿为朱夫子讲道处,故至今□〔犹〕存。每思一登其堂,访圣贤遗迹,览江山雄灏之胜,然仆仆未遑也。

戊寅春,余方参藩蓟北,特奉简命,观察湖南。而岳麓近在会城之西南,政事之暇,渡湘江,遵橘洲,循麓登山,首谒先圣,旋至讲堂。周览岩隰,碑传神禹之书,台记文公之字,南轩之泽犹存,朱牧之规可纪,诚千载名区也。而殿宇庑舍,半多圮剥,诗书弦诵之声,亦复寥寥。询□□〔之故〕老,为言书院□〔自〕宋以来,时兴时废。当今皇帝二十有四年,前广宁丁公开府□〔于〕此,重加修饰。工既成,再疏陈请御书匾额,赐经史诸书藏之院中,一时□〔之〕盛,炳耀千古。及丁公晋秩去,至今十有余年,渐就榛芜。

余慨然念之曰:是不可以不修也。因思吾家观察公衮,当唐建中初,出抚闽南,至则为设乡校,亲加讲导。于时士风丕变,人才与中州等,传之史册。余虽不敢希美前人,而敦崇教化,其素志也。于是,请之大中丞□〔金〕公,俞其请曰可;谋之方伯王公、大参成公,亦俞其谋曰可。遂倡始鸠工,郡邑之贤者莫不鼓舞襄事,渐次以举。修御书楼,而龙章典籍无敢亵也;□〔修〕大成殿,而瞻拜飨祭无敢后也;修禹碑亭,以护灵文重明德也;修书院□〔而〕庑舍户牖之皆饰,栖师儒也。其他为祠为堂,为亭为轩,或垣墉之,或□〔塈〕茨之,昭往迹也。材不责于市,匠不发于伍,历日月而即于理。然是役也,皆由大中□〔丞〕以兴起教化为己任,方伯、大参诸君子□〔又〕皆□〔以〕育贤爱士为心,故能相与以有成功,而不敢侈为予一人之力也。

书院既修,进多士于其中,朝考夕纠,相为砥砺,阐文章之旨,□〔晰〕道德之微,功名理学,蔚然振起。拟潇湘于洙泗,予不能无厚望焉。虽然,事必久而后能传,教必久而后能善。余虽幸书院之重修落成于今日,而又恐来者之不克继,则时兴时废之叹,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故推其意而言之,□〔以〕记之于石。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岁次庚辰口月谷旦

湖广湖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同按察使加四级 三韩常名扬撰

提督湖广通省学政按察使司会事王祚兴

按察使司首领官莒州□□□督修

安化县儒学教谕李咸有书丹

善化县儒学训导王□篆额监修

简析

碑在御书楼北廊墙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按察使常名扬撰文,李咸有书丹。此碑原立于文昌阁前阶之东。青石,纵166厘米,横97厘米。

该碑为见证修复岳麓书院的重要文物,记中讲到书院乃承朱张遗泽,弦诵不绝。书院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丁思孔巡抚修复书院还只有十几年,书院已出现“半多圮剥”的萧条状况。常名扬这次主要修复了御书楼、圣庙、禹王碑。其目的在于进多士以“朝考夕纠,相为砥砺,阐文章之旨,晰道德之微”,即希望能吸引众多学子来书院求学,互相砥砺,阐析道德文章,以此达成“拟潇湘于洙泗”的伟业。

重修岳麓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