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源流

五四 岳麓书院源流

兴废之局,天时与人事为之,如岳麓者,自昔名贤寄寓以来,如陶侃、马燧、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辈,开舍结庐,云蒸星灿,特以结构不经公府,类聚不专师门,是以有传弗传耳。至宋开宝,郡守朱公洞创建书院,教化大兴。咸平中李公允则请以御书藏。山长周式,学行兼著,真宗召见,拜国子监簿,诏使归院主教,赐岳麓书院额,书院之盛,遂甲天下。不虞南渡,以兵燹废也。乾道改元,湖南安抚刘珙复创新院,为屋五十楹,内设礼殿,肖圣贤像,建藏书阁、风雩亭,前列濯清池、咏归桥、梅柳堤,临江船斋、桴桥,延请张南轩主教事。越三年,朱晦庵闻南轩得胡氏之学,如长沙访焉,手书忠孝廉节字于堂,论中庸之义弥月,创赫曦台于山顶。淳熙末,潘畴继修之,以教授顾杞兼山长,南轩门人吴猎称堂长,正学一新。绍熙五年,晦庵安抚湖南,更建书院于爽垲。前列礼殿、泮池,后建百泉轩、堂室约百间,临江建湘西精舍,置田五十顷。聘黎贵臣充讲书执事,别置额外学生,斋屋以处四方游学之士,依州学例,日给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学者云集至千余人,各质所疑,论说不倦,故时谚有云:“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此教化一盛时也。传九十余年,运使吴子良辟欧阳守道为山长,继为兴复。德(佑)〔祐〕毁于兵。迨元至元,郡人刘必大重建之,殿斋、堂门悉如旧制,左增诸贤祠,右修百泉轩,又未几毁于兵。遗址田土半为僧卒势家所据。越百五十年,迄明成化,太守钱澍因元旧址重兴之。宏(弘,避讳,笔者按)治通守陈钢仍从旧基创屋数楹,列诚明、敬义二斋,特祠祀朱张。通守李锡、司李彭琢复山巅高明亭,置田供祀事。同知杨茂元复尊经阁于杉庵旧址,刻紫阳遗迹,置经史,广训教。九年,太守王瑫协力表章,聘叶性为山长。嗣正德守道吴世忠谓风水背戾,更向,置新殿,改路道。置田百亩,诲诸生以学庸通旨。学道陈凤梧以攸人陈论领书院事,集郡邑学行纯笃生肄业,著《大学讲义》《湖南道学渊源录》。而学道张邦奇继襄之,一时人文蔚起,此教化复盛时也。嘉靖六年,太守王秉良于旧院前建成德堂、尊经阁;后建东西讲堂、延宾、集贤二馆。太守孙存成之。名其斋曰:诚明、敬义、日新、时习;号舍曰:天、地、人,智、仁、勇。辟三门于堂外,题曰岳麓书院。厨湢器物具备,共置田一千四百四十九亩。召郡邑生卒业。复请赐书,置山长如白鹿洞例,又请以御制敬一诸箴赐。学道郭登庸改成德堂曰静一。太守季本重修流杯曲水亭,置田百四十亩。时顾中丞取郡邑生学习。郡人太守熊宇主教事。明年,中式者十余人,又科甲复兴时也。至四十四年,斋舍馆堂半就颓圮,司李翟台复为修葺。及万历间,巡道李天植、殿元张元(汴)〔忭〕、太守吴道行重修之,知县唐源继新之,知县潘之楫、张明宪、司李林正亨先后复协修之。崇祯二年,知县黄承中奉檄复修。十六年毁于兵。国朝康熙八年,巡抚周召南捐赀率建如旧制,吴逆之变又毁。二十四年,巡抚丁思孔率属捐俸复修。二十五年,御书岳麓书院“学达性天”匾额。嗣巡抚赵申乔、潘宗洛、李发甲、王之枢相继增修。雍正十一年,巡抚钟保重修。乾隆二年高其倬、九年蒋溥两巡抚俱重修,御赐“道南正脉”匾额。二十一年,巡抚陈宏谋大修斋舍,以诸生归岳麓书院肄业,童生仍留城南书院。四十四年,巡抚李湖复修斋舍,建监院。五十二年,院长罗典修魁星楼,建东西亭、爱晚亭,而科甲称盛。嘉庆元年、七年、十九年俱有修建,朱张渡亭则学政汤金钊建也,濂溪祠则院长侍读袁名曜建也。二十三、四、五年,院长欧阳厚均于祠舍亭楼均有迁建。道光十年,巡抚程祖洛重修讲堂。十六年,巡抚吴荣光建湘水校经堂,以次建杉庵、山斋,重修道乡台。咸丰二年秋,粤匪自郴桂窜长沙,十月败走,书院毁其半。三年复修。同治元年复修。七年,巡抚刘崐因旧而复者十之七,更新而建者十之三,焕然改观,规制视昔尤备。

刊自《善化县志》,新化邬惕予补书。

谭昌莲刻石(此五字应为谭昌莲书丹并自刻)

简析

碑在书院园林碑廊。文载清光绪三年(1877)《善化县志》,湖南新化邬惕予(1929—2009)补书,1994年谭昌莲刻。青石,纵168厘米,横99厘米。

该碑文对书院从北宋开宝九年(976)建院到清代同治七年(1868)最后一次修复的历史沿革做了概括性的叙述,介绍书院兴废最详备。今人总结书院有七毁七建,然而千余年来,书院何止七毁七建,从上文可以看到,书院大大小小的修复有近30余次。这些记录,有名有姓,有具体修复内容,书院之所以能传承千年而不衰,甚至在晚清和近代厚积薄发,形成人才井喷的现象,与这些先辈一代代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潭州岳麓山书院记碑 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