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综上所述,中国“仙女救夫”型故事的原初形态,早在汉代的《有虞二妃》中,就有了书面记述文本,故事被附会到著名的古代帝王舜及其贤明妻子身上,从而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写定的《奇婚》将女主人公争取爱情婚姻自由和反对左道妖术融为一体,显出奇趣,又经通俗小说和戏曲的再创造而深入民间。众多的现代口头异文,可大致分为两个亚型,以《张朱二郎和花梨小姐》为代表的“学法”型,主要流行于南方,神奇幻想情节被渲染上巫术色彩,由法师师徒父女之间的纠葛来构成曲折故事,有的甚至演化成为神秘的宗教传说。还有以《奇怪林》为代表的“求妻”型,主要流行于北方,人物和情节依托“变戏法”者的生活情景而发生变异,现实生活情趣增强而宗教神秘色彩则渐趋淡薄。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她因在一个超脱世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而野性十足,既精通法术武功无所不能,又敢于对抗父权“离经叛道”。在口头文学家热情称颂的这个奇女子身上,闪现出浪漫主义的奇光异彩。同时故事情节巧妙融合多重神秘文化因子,不断增强它惊险奇幻意趣与乡土特色。这样,它就成为一个流传广远、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佳作了。
“仙女救夫”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按AT分类法被列为313A型。已知异文多达800余篇,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这个故事的一切文本都有英雄落入吃人妖魔的淫威之下的情节”,“她的父亲变成一个残酷的食人妖怪,英雄受到严峻的考验”,“不管什么活计都由妖怪之女代英雄完成,她还计划和英雄一起逃走”,“超凡的妻子+女婿的任务+魔力助逃这样一种综合,能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找到,似乎与那个欧洲故事没有任何有机的联系”[15]。目前尚未发现中国故事和欧洲同类型故事之间存在实际联系的线索。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本类型故事为何情节结构如此相似,以及它为何能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广大民众的喜爱而传诵不衰,都是极有趣的比较故事学研究课题。
【注释】
[1][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文中收录篇目有些并非完整的313A型,只含其中的一部分情节。
[2]贾芝、孙剑冰编:《中国民间故事选》,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29~137页;《奇怪林》,董均伦、江源记:《聊斋汉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143页。
[3]《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320页;《茅山学艺》,《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1988年编印,第363~369页。
[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601~602页。
[5]刘守华编选:《绿袍小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2~65页。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卷》下册,1989年编印,第141~150页。
[7]《陶老幺和端公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宜宾地区卷》之二,1989年编印,第322~327页。
[8]岱年、世杰主编:《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5~221页。
[9]袁凤辰编:《毛南族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141页。
[10]《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卷》下册,1989年编印,第40页。
[11]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12]沈起凤:《谐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68页。
[13]蔡春雅:《〈谐铎〉〈奇婚〉篇与313型故事试探》,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
[14]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15][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文版),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