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故事学家汤普森在《民间故事分类学》中告诉我们,1641型是一个在欧亚大陆都十分流行的故事,已知的异文超过400篇。欧洲故事梗概是:一个具有怪名字的农民(他的名字叫“克拉布——蟹”,或“克里克特——蟋蟀”,或“拉特——老鼠”),他买了一套博士服穿在身上,冒充“全能博士”。皇帝同意考核一下这位智者的能力,命他去查缉盗贼。克拉布首先要求得到一席盛筵,在第一个侍者端菜进入餐厅时,他对妻子品评说,“那是第一个”(双关语,第一个菜或第一个贼)。第二、第三个侍者进来时,他说“第二个”“第三个”。这些侍者做贼心虚,都以为他们已被侦查,立刻坦白交代了自己的偷窃行为。对他本领的第二个考验是,叫他说出覆盖着的盘子里装的是什么菜,这里,他以为自己被考倒了,绝望地喊道:“可怜的克拉布!”可巧盘中正是满满一盘蟹。给他的第三个考验是找一匹丢失的马,正好以前他隐藏了这匹马,所以不难找到。

汤普森对这个故事给予评论道:

整个“全能博士”故事在印度最古的文学故事集中可以找到,并常见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笑话书中。有时孤立的事件以独立故事出现,特别是找到事先就被那家伙藏好的某种东西,覆盖着的菜盘的插曲,由巧合的双关语如“那是第一个”所带来的偶然的侦破。这个富于机智的故事在东方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民间故事中的普及性,使之对于开展比较研究十分有益。[18]

西方学者已经认定,它是一个源于东方的著名故事。东西方故事的情节结构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其中最吸引人的几个情节单元是:为考验主人公全知能力而要他去寻找的某种东西,恰巧是他无意中早已看到的;由于许多词语具有双关意义(如“蛤蟆”既是一种动物,又可以用作人名),主人公随口道出的话语,甚至是绝望中的呼喊,竟然歪打正着地使心虚胆怯的盗贼俯首就擒。人类运用语言的奥妙,使这类情节饱含趣味。故事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背景上展开,完全由于一些偶然巧合因素,使情节逆转奇迹出现,造成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这些偶然巧合因素以不同方式出现在给岳父寻找走失的牲口,给县官寻找被盗的官印和同公主缔结婚姻上,故事家巧妙地将不同时空背景上发生的纠葛串联在一起,又逐层推进趋向高潮。本是一些凡人小事,口头文学家却以饱含智慧幽默的语言把它编织成了一个富于艺术魅力的故事。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是一个逗人笑乐之后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它被人们称为“懒汉奇遇”,既含有对不务正业,东游西荡,靠哄骗他人讨生活的游手好闲之徒的嘲讽,然而在人民大众无权主宰自己命运的旧时代,讲述这类关于小人物因巧遇而发迹的故事,又表现出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另外,值得特别提起的是,故事是围绕卜卦、算命(做梦也是一种占卜行为)之类的迷信活动来展开叙说的,这类活动历经两三千年,时至今日仍遍及许多国家的街头巷尾。粗略地听讲这类故事,似乎它是在肯定打卦做梦如何“灵验”,仔细听来却是在揭穿这类活动的虚妄欺骗性。所谓“灵验”不过是主人公无意巧遇,甚至是在他无可奈何情况下阴差阳错获得成功。“活神仙”的神秘外衣被突然揭穿而引来听众的哄然笑声,故事便发挥出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它受到广大地区人们的喜爱而传诵不衰,正是由于它有着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内涵,并同精巧的叙事艺术有机融合的结果。

【注释】

[1][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44页。

[2]《猪头卦师》,《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43页。

[3]《懒汉》,《泽玛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3~140页。

[4]《扯索卦的懒汉》,肖崇素:《奴隶与龙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版,第116~124页。

[5]《猪头点验大师》,李朝群译《尸语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113页。在王尧编译的《尸语故事》的另一版本《说不完的故事》中,称为《好运道的卦师》,青海民族出版社1962年版,第72~79页。

[6]《算卦先生》,《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537页。

[7]《“梦先生”的故事》,《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971~976页。

[8]《黄蛤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上册,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621~623页。

[9]《黄蛤蟆》,《巧媳妇》,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68~272页。

[10]《懒汉占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749~751页。

[11]《梦先生》,《真假巡按》(尹泽口述故事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7页。

[12]《黄蛤蟆》《梦先生》,《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661~664页。

[13]《姚发算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920~922页。

[14]《梦神仙》,《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187页。

[1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26~630页。

[16]季永海:《〈尸语故事〉在满族中的流传》,《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第15~23页;陈岗龙、色音:《蒙藏〈尸语故事〉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55~60页。

[17]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页。

[18][美]斯蒂·汤普森:《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文版),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