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巨大故事圈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从四川成都的《范丹问佛》讲起,它讲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叫花子,穷得连一升米也存不住,他便出门去问西天佛祖,自己能不能时来运转。旅途中,一家员外托他问,为啥女儿成了哑巴;路边小庙里面土地菩萨问,为什么自己多年不能升官;过大河时,大乌龟托问,为啥自己修炼多年不能升天成龙。他走到西天见到佛祖,那里的规矩是问三不问四,他急他人所难,热心快肠地帮别人问清了三件事往回走。来到河边,告诉大龟,他不能升天是因为头上有24颗夜明珠压着,乌龟把夜明珠取下送给范丹,立刻升天了;范丹又告诉土地菩萨,他因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所以不能升官,土地菩萨把金银送给他,随后当上了城隍爷;范丹又来到员外家,女儿见了他立刻开口告知父亲,“客人回来了!”范丹将佛祖的话转告员外,哑巴女儿见了亲丈夫自然会开口说话,于是员外让范丹做了上门女婿。范丹本为东汉人,桓帝时辞官不就,安于贫困,后被丐帮尊为“范丹老祖”,民间口头文学中常以范丹和石崇作为极贫极富的两个“箭垛人物”来编织故事。本篇中的范丹并非历史人物。而是乡野中极为贫困的小伙子的象征形象。因这个故事深为民众所喜爱而广泛流行,便衍生出众多情节大同小异的异文。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就把它作为“常见故事类型”列出,并载有流传于许多县市的异文篇目28个。我所在的湖北省,所采录的“求好运”故事,从1954年起到20世纪末为止,已写定刊出的文本达25篇,篇目如下:
《美丽的姑娘》,《展望》1954年第32期。
《西天行》,《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荆州专辑,1981年。
《单行拜仙》,《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堰市专辑,1981年。
《孤儿问贫》,《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堰市专辑,1981年。
《寻宝》,《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堰市专辑,1981年。
《做好事不问前程》,《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郧阳专辑,1982年。
《好心肠的后生》,《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黄冈专辑,1981年。
《清官卖妻》,《阳新民间故事集》,1988年。
《唾沫姻缘》,《老河口市民间故事集》,1989年。
《放牛娃朝南海》,《谷城民间传说故事》,1983年。
《“八合米”满升的故事》,《民间文学之友》,1985年。
《黄忠问佛》,《长阳民间故事》第二集,1981年。
《西天求富》,《细柳城》,1983年。
《曹山问佛》,《应山民间文学集》,1987年。
《卫祥儿》,《巧媳妇》,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
《癞子成亲》,《湖北枝江民间故事》,1987年。
《单行好事,莫问前程》,《鹤峰县民间故事集成资料本》,1989年。
《端行好事,不问前程》,《竹溪县民间故事集成资料本》,1988年。
《曹山拜佛》,《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成》,1989年。
《方便人》,《新笑府——刘德培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奎娃问佛》,《利川市民族民间故事集》,1989年。
《叫花子朝南海》,《崇阳民间故事集》,1988年。
《王生问佛》,《恩施市民间故事集》,1988年。
《石青寻宝》,《京山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百锦衣》,《神农架民间故事集》,1988年。
在上述篇目中,1999年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选录郧阳的《做好事不问前程》和江汉平原的《“八合米”满升的故事》两篇。我直接参与了其中几篇同型故事的采录写定。
本篇故事很早就受到国际学人的重视,在检索世界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中,以《格林童话》所载《有三根金头发的鬼》为代表。中国首篇《问活佛》故事,刊于1921年7月出版的《妇女杂志》第7卷第1期的民间文学专号。钟敬文先生于1931年研究撰写的《中国民谭型式》中,在45个常见故事类型中就有“问活佛”这一型式,丁乃通于197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按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将它编定为461型,收录20世纪60年代之前记录成文的篇目已达50例。经我进一步搜求20世纪80年代跨入历史新时期以来各地在编纂民间文学集成过程中所得鲜活资料,总量已达210余篇,它们的大体分布情况为陕西11,甘肃2,宁夏4,青海5,新疆1,河北4,天津1,山西3,河南17,湖北25,湖南10,广东5,广西7,海南1,四川35,贵州8,云南9,西藏2,内蒙古9,辽宁23,吉林5,黑龙江3,山东6,浙江4,上海2,安徽1,江西1,福建7,其他4。[2]它们流行于汉、满、蒙、藏、回、土、撒拉、维吾尔、朝鲜、苗、壮、傣、黎、彝、白、畲、傈僳、布依、毛南、土家、仡佬、鄂伦春等20多个民族之中,超越高山大河的阻隔和语言、宗教信仰的界限,几乎分布在整个中国大陆,完全称得上是一个覆盖了神州大地的巨大故事圈。它在各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实际影响,完全可以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姻缘》这著名的四大传说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