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为解开这一“民间童话之谜”,20世纪中不断有学人进行追踪研究,对它的构成、演变、传播作出论断。主要成果有:
德国蒂勒:《关于命运之子的童话》(1919)[5];
德国艾伯华:《近东和中国民间故事研究》(1947)[6];
美国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1967)[7];
日本关敬吾:《命运谭——它的系统和分布》(1982)[8];
中国台北金荣华:《从印度佛经到中国民间故事》(1996)[9];
中国刘守华:《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1979),《民间童话之谜》(1980),《一个故事的追踪研究》(1989),《心有灵犀一点通》(1992)[10]和《千年故事百年追踪》(2000)[11]。
在众多学人的探求下,这个故事在世界范围之内的来龙去脉已大体判明,原来它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传入中国已达千余年的印度佛经故事,后来在欧亚大陆许多国家落地生根,便发育成一个世界性的巨大故事圈了。
461型故事的复合形态由两个故事构成,前半截为“害不死的幸运儿”(930型),原型为载入《六度集经》的《童子本生》[12],讲一个命中注定要交好运的孩子,屡遭富人迫害,仍获得美好结局的故事,它是佛本生故事的一种,那个幸运儿即佛祖的化身。由三国时吴国康僧会译成汉文,时间约在公元3世纪。后半截“代人问事获好报”,讲述主人公在找好运的旅途中热心帮助他人问事,在他人给予的酬报中正好圆了自己的富贵梦。它的来源直到近年才弄清,原来出自汉译《贤愚经》中的《檀腻羇品》[13]和巴利文佛本生经中的《迦默尼詹特本生》[14]。《贤愚经》为唐代僧人记译,时间约在公元8世纪,巴利文佛本生经则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这两部佛经中的故事大同小异,都以古印度端正王巧判连环案为主干:一位农民本为自己的事前往,旅途中却帮他人代问三件事或十件事而获得好报。它们也都属于佛本生故事系列,那位贤明国王为佛祖化身。不但代他人问事获好报的整体结构,而且所问的几件事涉及困扰动植物及人类的生存难题这样的细节也同后世流行故事契合一致,它同此类故事所存在的内在关联确定无疑。这两个故事流传后世,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合二为一。欧美学者认为,它们是在流入欧洲后才复合成为格林童话文本的。从20世纪后期在中国西南和缅甸、蒙古等地发现的许多461型复合形态来看,它作为佛本生故事变体,在南亚地区早已形成。它传入欧洲约在13世纪之后,具体流传路线还难以探寻,其中关于蒙古军队西征是否促成了此类故事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假设。
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演变,呈现出颇为复杂的态势,具体说来,其特征有三:
在古印度它是一则世俗故事,后进入佛本生经成为宗教故事,不仅将故事中的有关角色附会成为佛祖的化身,在探求人生命运之谜时,还以肯定命运之神的权威显示出它的宗教色彩。后世各国的口述文本又进入世俗文化流程,以来自社会下层的穷孩子为主人公,表现他们企求摆脱贫困、转变命运的积极愿望,可是仍然保留着“求神”“问佛”的宗教故事框架。它是一则幻想故事,却又是对人们朝拜圣地,祈求神灵,关注未来命运的现实宗教活动之象征性反映。它还能把不同宗教所崇拜的偶像引进故事,使之具有适应不同宗教信仰的活力。宗教生活本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民间文学染有宗教色彩原是不足为怪的事。本类型就是兼容宗教性与世俗性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宗教性的逐渐淡化与世俗性的不断增强又表现出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趋势。
本故事最初为口头传承之作,后进入佛本生经成为书面经典,并以汉译佛经形式传入中国产生广泛影响。随后又进入口头文学流程。明代吴承恩著小说《西游记》,第49回写唐僧一行往西域取经过通天河,那只白鼋将他们师徒驮过大河之后,曾托问自己何时可脱去本壳,修炼成人身?请佛祖给予回答。这是中国“求好运”故事的首次书面记载,它明显从口述材料中信手拈来。《西游记》的流行,极大地刺激了此类故事的深入人心。随后它又被人们编成《时运宝卷》《西天参佛宝卷》《活佛宝卷》等,作口头宣讲的底本,见于《中国宝卷总目》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文本就有25种之多。宝卷经口头文学家的辗转述说,再生出许多新的地方异文。由于口头与书面传承方式的交错并举,促使它在各地获得广泛传播并在艺术上日趋精美。
本故事的众多异文,表现出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色彩。它的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提出的问题却因地而异。古印度故事以佛祖为主人公,由婆罗门预言他们不平凡的前程;欧洲故事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由神父或天使预言主人公的未来命运;中国故事中,信仰佛教的地方,穷小伙子去问如来佛或南海观音,也有下地狱找阎罗王论理的;道教流行地区,主人公去找太白金星或真武大帝寻求好运。至于所提问题,中国故事中的鲤鱼或龙,托问为什么修炼多年不能升天;俄国故事中的鲸鱼,托问为什么它躺在海边动弹不得;印度故事里则是一条鳄鱼托问怎样才能治好它的胃痛病;干旱地区的人们托问怎样才能找到水;麻风病流行地区的人们委托他找寻治病的秘方;终年摆渡不胜其苦的渡船夫,托他找寻接班人,如此等等。世界广阔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习俗信仰,在这个故事框架中都有丰富生动的表现,使接受者倍觉亲切。可是故事的主题和基本构思在世界范围内却又惊人地相一致,显出它的普遍性。
本故事以“三问”“三答”为主干情节,按“三迭式”的传统结构来展开叙说。幻想与现实、诗情与哲理巧妙融合,在意外巧合的情节发展中透出人情事理,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不愧为口头语言艺术的精品。
总之,“求好运”是一个汇合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丰富智慧和情感,又以高度概括的象征方式,集中表现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由屈从命运到逐步主宰自己命运的心路历程的故事。在世界民间故事海洋中,它的各种形式的单篇异文,并不特别耀人眼目;可是把它作为一个覆盖地球上多数居民的故事圈来考察,就显露出史诗般的宏伟特征,值得我们十分珍惜了。
【注释】
[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516页。范丹为东汉人,桓帝时封官不就,安于贫困,后被丐帮尊为“范丹老祖”,民间口头文学中以范丹和石崇为极贫和极富的两个古人。
[2]《树洞问天》,《民间故事》,上海经纬书店1941年版;《找幸福》,《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太阳的回答》,《甘肃民间故事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木呷问神》,《彝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三根金头发》,《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石青寻宝》,《湖北京山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三件聘礼》(苗族),《榕树》,1980年民间文学专辑;《热令青巴》,《康藏民间故事》,上海时代书局1950年版。
[4]《淌来儿》,《云南各族民间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寻找金牙象的故事》,《山茶》1990年第2期;《寻找太阳头发的小孩》,《山茶》1982年第4期;《男孩和国王》,《山茶》1985年第4期。
[5]《中国比较文学》1989年第2期。
[6]周发祥编:《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7][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文版),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8][日]关敬吾:《运命谭——它的系统和分布》,成城大学民俗学研究所1982年刊印。
[9]金荣华:《民间故事论集》,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版。
[10]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2]常任侠选注:《佛经文学故事选》(改题为《四姓害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3]常任侠选注:《佛经文学故事选》(改题为《四姓害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