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要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心理,能不能深入体验是关键”
我觉得,民间文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民间生活、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心理要比较贴近、接地气。能不能很深入地体验是关键。故事是表现民众生活、心理的,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写照,是民众心灵的一个窗口。我在民间文学研究上之所以有些成就,比较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从小就比较熟悉农村,后来土地改革的时候我下乡做过土改工作,住在农民家里。1958年下放到农场,1963年参加“四清”,和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我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当了十年副主席、十年主席,经常下乡进行田野调查,接近乡野民众,对风土人情比较了解,所以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民间文学作品里头表现的思想感情。如果我没有这些经历,就不可能对民间文学体会那么深。
我研究的“求好运”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穷八代的农民穷得走投无路了,最后下决心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改变不是靠撂倒别人,而是靠帮别人、做好事后来又在别人的帮助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将这个故事联系到这些年的民工潮来思考,千军万马进城打工,克服种种困难,不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对这样的故事,设身处地地站在世代受穷的乡民立场上来领悟,我觉得具有一种史诗的魅力。民间故事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有很多故事我在跟学生讲的时候,在课堂上复述的时候会很感动,甚至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就是因为能够进到它那种心灵境界里头去。
对很多故事我能通过故事情节联系到它的语境,领悟到它的奥秘。包括“求好运”的故事,就单篇故事来看好像很简单,但全中国那么多地方、那么多人都在讲这个故事,而且都这样讲,可见它是一种民族心理,这就是故事的奥秘和生命力。
“求好运”的故事表现的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由屈从命运到逐步主宰自己命运的心路历程,含有史诗的意蕴,从中国古代墨子的“兼爱”学说里头就可以找到它的中华文化基因。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文章探讨“求好运”的故事,就是因为对农民的困苦和农民渴望改变困苦命运有深切体会,再加上故事本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兼爱互利、共谋好运,在改变别人命运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吗?一个老百姓众口传诵的故事与治理国家、治理世界不谋而合,这里头就含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这是我研究故事的一点体会。
最近,我选编的《中国美丽故事》入选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这是《中国日本韩国民间故事集》中的一部分。《中国日本韩国民间故事集》是由中、日、韩三国三位教授合作编写的,三种文字平行对照,中国画家绘制彩图。中国故事部分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另行出版发行,定名为《中国美丽故事》,受到小读者的欢迎。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我很乐意做一些传承工作。
【注释】
[1]原载《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