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却源于佛经中的“本生故事”,其原初形态则是一则古老的印度民间故事。

我们从公元516年前后南朝梁代高僧宝唱等撰集的一部汉译佛经故事总集《经律异相》中,就可以找到三篇160型故事梗概。

一是《现为大理家身济鳖及蛇狐》,出自《布施度无极经》[10],大意是:昔日菩萨化身为积财巨亿的“大理家”(大财主),慈爱众生。有一天从市场上买鳖放生,那只鳖随后相告:洪水将至,应当赶紧备船逃难。到了发大水的日子,鳖带着菩萨一道乘船出逃,先后从水里救起一条蛇、一只狐狸。后来又听见有人呼救,鳖以“人心奸伪”为理由,不赞成把这人救起。菩萨本着仁爱之心,还是把他救上船来。

后来洪水退去,蛇与狐各自找地方安家。狐在打洞时意外地获得古人埋藏的紫金百斤,特地送给菩萨报答救命之恩。菩萨本来打算把这些金子用来救济穷人,可是那个被救起的“漂人”知道此事后却蛮横无理地要占有一半,菩萨不肯,他便向官府诬告,使菩萨身陷牢狱。后来那条蛇想出一个妙法相救:蛇将太子咬伤,菩萨用蛇药医好太子,并向国王陈述了自己遭恶人陷害的经过。国王当即诛杀“漂人”,并封菩萨为相国。

另一篇是《慈罗放鳖后遇大水还济其命》,出自《阿难现变经》[11]。它讲的也是主人公慈罗买鳖放生,后发洪水,得鳖相救的故事。其中的忘恩负义者是慈罗救起的卖鳖人,他向官府诬告慈罗,官员在书写慈罗的罪状时,被慈罗在水中救起的那群蛾子却趴在笔头上让他写不出字来,这件奇事惊动了国王,最后真相大白,卖鳖者被诛杀。

还有一篇是《日难王弃国学道济三种命》,出自《摩日国王经》[12]。它讲的是在山林弃国学道的日难王,从深坑中救出一乌、一蛇和一猎人。乌鸦衔来宫中明月珠报恩;猎人却诬告日难王偷盗,险遭活埋;最后那条蛇前来相救,它咬伤太子后又送神药给日难王为太子治伤,日难王由此得以免罪并具陈本末,于是国王将忘恩负义者处以极刑,以警臣民。

以上三篇故事的主人公,不论是大财主、普通人还是国王,他们都是以佛祖转生的形象出现的,因而属于“佛本生故事”之列。在另一种依据巴利文汉译的《佛本生故事选》中,载有《箴言本生》,所讲的也是160型故事,主人公是在山里修行的隐士,他从洪水中救出蛇、鼠、鹦鹉和王子,三种动物都懂得报恩,而那个王子当上国王后再次见到隐士,竟要置之死地:“我要乘他还没有向众人说出他对我的恩典,先砍下他的头。”结局是愤怒的民众把这个无情无义的国王拉下宝座,扔进沟壑,拥戴隐士当了新国王[13]

以上各篇虽出自不同佛教经典,所说的实际都是同一故事。情节结构大同小异,贯穿其中的主旨却完全一致,不论是借大鳖之口道出:“人心奸伪,少有终信,背恩追势,好恶凶逆”;还是由贤明国王下令:“不仁背恩,恶之元首,尽杀之”;或者是以“箴言”的形式由修行人反复咏叹:“人们说得对,世上有些人,倘若救他命,不如捞浮木。”都是痛斥忘恩负义者的邪恶行径,倡导人与人之间慈善友爱。有关学人曾评论道,佛经中“这类写人忘恩负义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的堕落。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的道德也畸形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个弊病。这些故事只是反映了佛教徒们善良的道德愿望,因为这种社会弊病显然不是靠佛教徒的说法讲道所能改变的”[14]。这些故事改变社会道德风貌的作用确实是很有限的,但它对邪恶的痛斥和对慈善友爱的呼唤仍然凝聚着人类良知,具有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

这几篇故事的体裁属于“佛本生故事”,通俗地说,就是关于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据说佛祖经历过许多次轮回转生,因而故事中的正面主人公,不论是国王、商人,还是某种动植物,都可以看作是佛祖的化身,这些叙说也就都成为“佛本生故事”了。实际上,它们大都是由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演绎而来,并非纯正的宗教故事。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佛本生故事选·代序》中所指出的:“实际上,这些故事绝大部分是寓言、童话等等的小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创造的,长期流行在民间。这些故事生动活泼,寓意深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绝大部分故事都与佛教毫不相干,有的甚至尘俗十足。但是,佛教徒却不管这些,他们把现成的故事拿过来,只需按照固定的形式,把故事中的一个人、一个神仙或一个动物指定为菩萨,一篇本生故事就算是制造成了。”就上述四篇故事而言,从它拥有大同小异的多种异文来看,应该是一个众口传诵的印度民间故事。我们在一部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五卷书》中,也见到了它的世俗文本《老虎、猴子、蛇和人》。除以山中的一口深井为救人的背景之外,其他情节均同上例。它借几个动物之口道出:“人这玩意儿,总是万恶的集中地。”“对于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来说却没有方法把罪来赎。”痛斥邪恶人性的主旨十分鲜明突出[15]

这些民间故事进入佛经,增添了一些宗教附会成分,然而基本面貌并未改变,甚至像老百姓在怒吼声中推倒无情无义的国王这类“犯上作乱”的情节也保留了下来,显示出深厚的人民性。在倡导慈爱众生的同时,愤怒斥责、严厉惩罚忘恩负义的奸恶之徒,世俗伦理同佛教哲学在这类故事里得到融合无间的体现,闪耀出正义和理性的光辉,赋予它以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据巴利文译出的《佛本王故事选》中文版,20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问世。然而进入《经律异相》一书的那几篇故事,伴随佛教文化在我国传播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们蜕化为中国民间故事是毫不足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