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型讲的是两个朋友结伴出门做生意,在旅途中好心人被坏心人所谋害,反而因祸得福,坏心人后来跟着学样却自食恶果,终遭惩罚的故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它列为613型“两个旅行者”,引录故事文本50余例,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采录的故事资料中又找到30余例。最具代表性的可举出如下篇目:汉族的《人长人短》(甘肃)[1]、《好心大哥和坏心大哥》(吉林)[2]、《钱财和仁义》(四川)[3]、《两伙计》(湖北)[4],白族的《两老友》,普米族的《本分人和狡猾人》[5],怒族的《好人与坏人》[6],苗族的《善报与恶报》[7],壮族的《张三和李四》[8],水族的《阿东和阿西》[9],毛南族的《爱实与爱勾》[10],仫佬族的《两老庚》[11],藏族的《克斯甲和劳让》[12],蒙古族的《额布根敖拉》[13],乌孜别克族的《野兽们的秘密》[14],畲族的《老实人和他的朋友》[15]。这一故事在西南地区最为流行,仅在编印成册的白族故事集中,就可以找到七八篇异文;同时在西北、东北、中南和东南地区,也有它的足迹,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常见类型之一。

下面让我们看看流行于甘肃省山丹县东乐乡,由46岁村民高正东口述《人长人短》这篇故事的梗概:

从前有个叫“人长”的小伙子挑个货郎担子走村串户,在途中结识了一个叫“人短”的伙伴,两人结拜为兄弟。在一个荒野地方,人短下毒手弄瞎了人长的双眼,抢走了他的货郎担。人长来到一座庙里歇脚。山里狼虫虎豹在这儿聚会。狼大哥说附近李员外家一块地里埋有三斗三升金子,在那儿盖一间房子就会家业兴旺;虎二哥说张员外的女儿一百天后就会死去,是它吸干了这漂亮女子的血脉;豹三哥说王员外那个庄子缺水,只要把庄前一墩大马莲头挖掉,再下挖九尺就会出水,那儿还有一瓶神药水可使瞎子重见光明。到第二天,人长在和尚指引下来到那几个庄子,设法打死老虎救活了张员外的女儿并娶她为妻;他告诉王员外打出井水,又找到药水治好了自己的瞎眼;最后来到李员外家,在那块埋金地盖房子居住,从此发家致富。再说人短不久也变穷了,流浪到人长那里,要人长把他送到那间庙里,也想偷听秘密。结果被歇在那儿的狼大哥、豹三哥“把他收拾掉了”。

这是西北汉族地区流行的故事,走村串户的货郎,和尚居留的寺庙,由几姓员外所代表的村庄,构成它的时空背景特征。

再看云南普米族马兵波等人讲述的《本分人和狡猾人》,它以猎人为角色、山区狩猎生活为背景来展开叙说,另有一番情趣:

一个本分人和一个狡猾人一起上山猎取野兽,捉得一只獐子。獐子身上有麝香,狡猾人想独占獐子,便借晚上在岩洞内睡觉的机会,将自己的朋友挤下悬崖深谷。但本分人没有摔死,刚好跌在一棵大树的丫杈上坐着,偷听到树下石洞里狼、豹子和麂子三只野兽向虎王报告它们打听到的人间秘密。本分人得知这些秘密后,首先来到土司家,把那口井打扫干净,烧香祭龙,土司太太的病立刻好了;接着他来到一处缺水的地方,告诉人们凿开一块岩石找到泉水;然后从一棵倒下的枯树里取出一件宝贝。本分人带着宝物和人们赏赐的金银高高兴兴回到家中。狡猾人见了,立刻找到那个岩洞想再次偷听到野兽的谈话,“老虎发怒了,要找偷听话的人。它走到洞口,抬头一看,见那棵大树的丫杈里坐着一个人,便跳了起来一口咬去,那个狡猾人一心想发财,不想却做了老虎的一顿美味”。

两个故事角色不同,场景各异。但情节结构完全一致——由正反性格鲜明对立的两个朋友做主角;好心人被谋害之后,因偷听到一伙野兽关于人间秘密的谈话,帮人做了几件好事,而使自己的命运逆转;被害者并未施行报复,坏心人为贪欲所驱使前去学样却自取灭亡。善恶各有所报的道德观念,同情善良憎恨邪恶的强烈义愤,在幻想与现实巧妙融合并结构得极为精致的故事情节里得到了有力的展现,赋予本故事以深厚的道德伦理内涵和吸引人的巨大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