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狗耕田”故事是从兄弟分家、年幼弟弟受欺负只分得一条狗所引起的。关于兄弟分家这种制度、习俗的起源和演变,有关资料告诉我们:
家财的分割,至少从两汉时就实行兄弟均分(或称诸子均分)。唐代,均分法制化,《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明清律又明确规定:不问妻妾婢生,嫡庶子男,止以子数均分。家财如何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复杂的,一家之内往往争得不可开交,闹到衙门去打官司。争夺财产的纠葛,在古代诉讼案件中占的比重最大,充分表明“财产乃其(家族)交争祸根”。[16]
不论“长鼻子”或“狗耕田”故事中的兄弟纠葛,实际都起因于父母去世后两兄弟对家产的争夺。兄嫂自私而又霸道,怕弟弟长大后要同他们均分遗产,便以“人大分家,树大分杈”为借口,只分给弟弟很少一点财产,或干脆把他赶出家门,“分家分得一条狗”,只不过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夸张叙述罢了。人们同情年幼而又憨厚老实的弟弟,便在故事中让那条狗创造奇迹使主人公交好运;为了鞭挞邪恶的兄嫂,又相应地让他在故事中吃尽苦头,现出丑态。“狗耕田”这类故事的产生,以及它在中国各族民众中的广泛流传,正是以上述社会制度和习俗的长期延续为背景的。在娱乐性的讲述活动中,故事发挥着对青少年的道德伦理教育作用。它不只是传播着兄弟要平等地均分家产的社会规范,而且将同情善良,鞭挞邪恶的思想深刻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头。
我们还要看到,“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地方以幼子为主要继承人;有的地方则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较多的是长子主持祀祖,所以较次子分得略多。直到近代,仅山东一地,这几种分法都同时存在”[17]。在兄弟分家故事中,大都是哥哥仗势欺负弟弟,也有一些地方流行的故事,是弟弟支配家产而欺负哥哥的,如鄂西著名故事家刘德培讲述的《狗耕田》。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所载《旁㐌》篇,早有先例。故事中的这些特例,只能从相关的制度习俗中求得合理解释。
正因为兄弟分家是本故事的社会文化基础,它也就支配着故事形态的演变。日本著名学者伊藤清司在对中、日、韩三国的“狗耕田”故事作跨国比较时,就特别注意到兄弟对财产的继承关系。他认为:“众所周知,民间故事是传播该故事的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对现实中虽不存在,但渴望能够实现的良好愿望的反映。上述这类因均分遗产而不断发生的、人们强烈关心的问题,被糅进由狗带来奇迹的‘狗耕田’故事的开头部分,形成了善良、宽厚的弟弟在继承父母遗产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由于狗的帮助而获得财富的内容。在中国,行善助弱的故事代表了众多善良群众的愿望,受到欢迎,长期在各地流传而不衰。”
他还告诉我们,朝鲜也有“狗耕田”故事。朝鲜古时也实行过兄弟均分遗产的制度,后来情况有所变化,继承财产比例与嫡长子承担祭祀祖先的义务有密切关系,承担祭祀祖先义务的嫡长子获得的遗产比例逐渐增大。于是在故事中出现这样的奇特情节:父亲死后,承担扫墓义务的哥哥不尽其职,而弟弟却诚心扫墓,极尽孝道,有一天便从墓后跑出一只神奇的狗,帮助弟弟获得幸福。
至于在日本,中世以后就改变为由嫡长子单独继承遗产,次男以下一般在长子手下劳动,或者为其他地主当长工,或者去城市出卖劳动力,没有兄弟均分遗产的概念。因此日本故事中带来奇迹的狗,都是由善良的老者或从海神处领来,或从顺流而下的容器中偶然发现,故事中的纠葛不是兄弟相争,而是发生在相互为邻的善恶两位老者之间[18]。
联系中、日、韩三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兄弟分家故事作跨文化比较,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