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湖搜集整理革命歌谣是我从事民间文艺的开端”

“在洪湖搜集整理革命歌谣是我从事民间文艺的开端”

我小时候生活的湖北沔阳(现在的仙桃市),是江汉平原的乡镇。我出生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正规的初中只读过一个学期,主要是在私塾读书,生活在乡村里边,听了很多故事。那里民间文艺很丰富,比如演皮影戏、花鼓戏,讲民间故事,这样一些群众性的表演活动很多。当时还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影电视,但这些传统的民间文艺给了我很深的影响。我小时候很喜欢听故事,这对我后来研究民间故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50年就读沔阳师范学校(曾经改为洪湖师范学校),那是个老革命根据地,当时搜集发表洪湖革命歌谣成为风气,因为这些老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歌谣很发达。我被抽调去办改革土地展览会,组里安排我把革命歌谣搜集起来,一方面是为了展览,供大家参观;另外从这个时候起,我也喜欢民间文学,并且实际地进行了民间故事的搜集工作。我现在还保存着1953年的一个红皮笔记本,那里面记了几十首搜集的民歌。后来我把两首民歌寄到《说说唱唱》上发表了。

因为是读私塾出身的,我的数理化基础比较差,语文基础好。在那种气氛下,我开始接触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有关理论,当时读到的第一本书就是钟(敬文)老编的《民间文艺新论集》,我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那是我的民间文学启蒙教材。

在洪湖搜集整理革命歌谣是我从事民间文艺的开端。除了在《说说唱唱》发表两篇歌谣以外,我还在1952年10月1日的《湖北日报》庆祝国庆专栏里发表过一篇《洪湖渔民的歌声》。把搜集的歌谣不仅作为歌谣发表,还把它写进散文,也搜集过一些故事在一些散文杂志上发表过。1953年,中师毕业就保送到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上大学。当时没有民间文学这门课程,但有个这方面的老师,教我们自学民间文学。这个老师叫何奇雄,他不是钟老的正规研究生,是进修生。他进修回来后还没开民间文学这门课,但成立课外学习小组时由他辅导我。

1956年,中央号召青年学生向现代科学进军,很多青年脱颖而出,包括李希凡、蓝翎。我在学习钟老关于民间文学的论著中,知道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有区别的,和作家文学表现个人思想感情的风格不一样,必须保持民间文学的原汁原味,贴近它的本来形态。当时,报刊发表的民间文学有的比较忠实于民间文学的面貌,有的改头换面。所以我就发表了《慎重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整理〈牛郎织女〉和李岳南同志的评论谈起》那篇文章,受到大家的关注。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支持我的,一种是反对我的。跟我思想相同的是刘魁立,他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读书,他比我的观点更激进,主张按照苏联民间文学的要求,对口述记录一字不动。我那时候还不懂得这些,只是依据我搜集洪湖民间歌谣中的体会,觉得要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原来的风格。当然意见有点粗浅,但基本的方向是对的。20世纪80年代,我到省里去编中学课本,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得知,我批评讨论的那个作品是叶圣陶先生改写的。后来,我就这个事情也进行了反思,写过一些文章。我主张慎重整理是对的,这个思想后来也为民间文艺研究会所吸收。但我的观点还是有片面性,民间故事也是可以改编或再创作的,我把整理和改编混淆起来,没有把学理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