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列为AT613型以“两个旅行者”命名的故事,不仅受到中国各族民众的喜爱,还因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受到西方学人的关注。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引述有关研究成果道:

“两个旅行者”(类型613)这个故事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传播到广大地区,故事主要情节有多方面的发展。故事第一部分的要点是说同伴之一被弄瞎了眼。……瞎子终日游荡,夜间栖身树上以免干扰而保安全,深夜里他窃听到神灵或动物的集会,听到很多有价值的秘闻。利用他听到的秘密,他首先挽回了自己的视觉,然后治愈了公主(有时治愈了一位国王),又启开枯井,使枯树结果,发掘宝藏,或完成其他任务,为此他得到厚报。他的可恶的同伴听到他的幸运并得知他得到幸福的方法,想以同样的方法欺骗精灵或动物们,但枉费心机,反而被撕成碎片,恶有恶报,正义得以伸张。

这个故事形成文学形式不少于1500年之久,见诸于汉文佛教文献、印度教和耆那教著作和希伯来文献中的,均在公元9世纪前,有的还更早。它出现于中世纪文献如《一千零一夜》《卡塔斯文集》及巴希勒和小说化故事《最好的故事》中。……故事似在很久以前就流入欧亚民间传说中,作为一个口头故事,它在整个欧亚两洲享有最大的普及性。[16]

“两个旅行者”的汉译佛经文本我们还没有找到。它在印度传承久远,有多种口述近代文本流行于世,近年译成中文的印度故事集中就有一篇,题为《善有善报》。它的故事梗概和汤普森所引述的基本一致。主角是兄弟俩,他们的纠葛由关于做好人还是做坏人的一场争论引起。家境贫困的弟弟心地善良,主张“我们自己再困难也应该尽力帮助别人,好心总会得到好报”。而有钱的哥哥却认为好心得不到好报,心狠地表示:“不管人家怎么穷,也决不能把自己的财富施舍出去。”他俩打赌,征询周围人们的意见,几个人都说现今世道不好,走邪路才能发家致富。结果弟弟的家财输得精光。后来拿着米袋子向哥哥乞讨口粮,哥哥提出用20斤米换一只眼睛,残忍地剜去弟弟的双眼,弟弟只好出外流浪乞讨。这个开头颇为别致,含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以下转入“偷听话”的叙说。弟弟在树林子里一棵大树上偷听到四个妖怪的谈话,其中有一个是主持聚会的妖怪头,报告人间秘密的实际上只有三个妖怪。三件秘密是:用这棵大树下的露水抹眼睛可以使瞎子重见光明;掀开山下一块石板可找到泉水;将大树上青藤的汁液喝下可使国王的哑巴女儿重新开口说话。

弟弟按照妖怪所讲的法子,首先治好了自己的眼睛,随后又帮人们找到泉水,治好了公主的哑病。带着国王丰厚的赏赐回家,好人终于得到了好报。哥哥打听到弟弟发财的经过后,也来到森林中那棵树下,正好四个妖怪再次聚会,便把他当成上次偷听话的人抓住掐死了[17]

将上述同类型的中国、印度故事相比较,我们对中国各族口头叙事中这个著名故事构成演变的情况,就可以认识得比较清楚了。

本类型的悠久历史及其印度起源已被国际学人用充分的材料加以证实,我们有理由认定中国此型故事也源于印度。从它们的形态来比较,不仅两国故事都是围绕“偷听话”这一核心母题,使具有对立思想性格的一对伙伴命运逆转,借以表达善恶各有所报的主题;而且连动物精灵聚会时所吐露出来的几件人间秘密以及相关的细节也都那么契合一致。可以明显看出,它们是同出一源,由一个古老故事脱胎而出。

另就中国613型故事的历史来考察,本文所列举的均为现代口述文本。最早的记录也不过是笔者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中所提到的《徐兄李弟》,该故事出自署名慵讷居士的《咫闻录》一书,于清末道光癸卯(1843)年间刊行,系作者据童年记忆写成。可以看出它已是清代的流行故事[18]。而在更早的中国古代故事资料中,则尚未发现它的踪迹。这样,就只能从印度故事中去寻求它的原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