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1]

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 [1]

中国民间故事(主要是幻想故事或民间童话)的情节结构有一个显著特征,用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爱东拉西扯”。他说:“与欧洲民间故事比起来,中国民间故事在形式上较流动,在结构上较复杂。本书读者无疑会发现,一个中国故事能用几个类型,或这些类型中的某一部分组成。……口传故事本来是变幻不定的,中国的民间故事尤其爱东拉西扯,一个类型连一个。”[2]这种情况给故事的立型归类带来不少麻烦,然而它却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的一个侧面。

钟敬文先生于30年代研究中国故事时,便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特点。他在《蛇郎故事试探》[3]中将这个著名故事的结构形式区分为原型的、变态的和混合的三种。所谓“混合”形态,也就是将其他故事所含的某些母题或情节单元拉扯到“蛇郎”故事中来。他举出四例,即与“老虎外婆式”混合,与“螺女式”混合,与“老虎外婆式及螺女式”混合,与“灰姑娘式及螺女式”混合。由此使“蛇郎”成为形态最为纷繁的中国民间故事之一。

刘魁立先生新近发表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4],就“狗耕田”这个类型的28个文本的变异情况经过综合呈现的树形结构加以分析,借用“生命树”来概括其形态特征;它所依据的也就是上述事实。

对这种结构形态的特异性,有关论述或以为不过是故事讲述人随意东拉西扯所致,或赞叹在其深层含有难以索解的奥秘,但均未在形态描述基础上作更深入明晰的阐释。有鉴于此,本文便尝试以此切入对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及其叙事艺术民族特色进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