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一些思考[1]

关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一些思考 [1]

就口头流传过程中拥有大同小异众多异文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划分为若干类型进行研究,是欧洲民间文艺学家于19世纪至20世纪创立的一种新方法。它很快就传入中国,受到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一批早期学人的青睐。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民间文艺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民间故事类型学成为一个颇为活跃的领域。1937年问世的德国学者艾伯华所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78年问世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所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两部重要著作均译成中文出版;中国台湾学者金荣华依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这部大书,精心编撰《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第一、二册已经问世,其中涵盖北京、陕西等7部故事集成。按类型作故事学研究,已蔚成风气。以近两年为例,进入学人视野的故事类型就达二三十个。在这一氛围中,由刘守华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选取60个常见故事类型进行解析,2002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使故事领域的类型学研究显出更为活跃的态势。数十年持续不断地对故事类型的研究,不仅对故事学的开拓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还以其研究方法的新颖显示了民间文艺学这一新兴人文学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