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长鼻子故事的核心母题是那件神奇宝物的获得。由获得宝物的方式之不同,显出形态上的差异,构成不同亚型。
主人公由种庄稼赶鸟进山而得宝,这一型式流行最广,如吉林的《种高粱得宝碗》[1],陕西的《赵富与赵宝》[2],四川的《长鼻子哥哥》[3],浙江的《孔雀锣》[4],甘肃的《害人终害己》[5],还有鄂西土家族的《金壶和银壶》[6],浙江畲族的《凹鼻哥》[7],云南佤族的《贪心的哥哥》[8]等篇。它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作家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旁㐌》篇中,后又被宋人编入《太平广记》卷481而广为人知。旁㐌是新罗国第一贵族金哥的远祖,兄弟二人,弟甚有家财,而兄旁㐌却一贫如洗。旁㐌找到一块荒地,向弟弟讨取蚕种、谷种,以便养蚕种稻,维持生计。可是弟弟竟然将蒸过的蚕种和谷种给他,蓄意坑害。想不到奇迹出现,在蒸过的蚕种中长出一条体大如牛的蚕王,弟弟杀死蚕王之后,周围的蚕都飞到他家来做茧,使蚕茧丰收,堆积如山。从蒸熟的谷种中也长出一棵特大的稻穗。一天这稻穗被大鸟折衔飞去,旁㐌追逐进山,在一个山洞里,等到夜半月明时,见“群小儿赤衣共戏”,取出一个金锥子,击石,即呈现所需食物。吃饱喝足之后,他们随手将金锥子插在石缝中散去。旁㐌将这个宝物带回,“所欲随击而办”,原来是件如意宝,于是成了全国巨富。弟弟眼红,也学他样子种出一棵稻穗,赶鸟进山,被那群赤衣小儿当作偷盗金锥者抓住,用一种奇特方式予以惩罚:“乃拔其鼻,鼻如象而归。国人怪而聚观之,惭愧而卒。”本篇前面的“蚕王”具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它作为独立故事在后世也得到了传承[9]。它的主体在后面,蒸过的谷种长出一棵独苗、一个稻穗,接着由此生发出鸟儿折衔进山,主人公赶鸟进入一个神奇世界,得以获取宝物转变自己命运的叙说,幻想与现实的融合十分巧妙自然;最后以拉长鼻子来惩罚反面主人公,将那伙“小神仙”的儿童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丰富的劳动生活情趣,同神奇美妙的幻想交织在一起,叙述风格活泼诙谐,显示出民间口头文学的特殊魅力”[10]。
段成式在本篇开头告诉我们,这是一则新罗国的故事,主人公旁㐌就是新罗贵族金哥的远祖,朝鲜古称新罗,可见这是一个朝鲜故事。然而它在一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就“蜕化为国有”,后世民间口头盛传的长鼻子故事,显而易见是由此篇脱胎而出。试看四川雅安的《长鼻子哥哥》的梗概:
两兄弟分家,大哥大嫂将用开水煮过的谷种分给老二。老二将谷种撒下,有一株苗苗成活,结出一个稻穗,后来又被麻雀叼起飞走了。老二追赶麻雀,天黑歇在一个庙里。到半夜,庙里进来八个神仙,他们拿出一面鼓来,一敲,桌子上就摆出酒菜,吃喝起来。吃了一会儿,老二按庙里道士的吩咐,突然学起鸡叫来。神仙听到鸡叫,慌忙离开,留下那面鼓。老二把鼓拿回去,敲打一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从此发财致富。老大打听到这事的经过以后,也种出一株稻子,然后跟着叼起稻穗的麻雀追到那座庙里。夜里进来八个神仙,寻找偷鼓的人,找到老大,一人把他的鼻子揪一下,变成了八尺长鼻子。老二捡来的那面鼓可以治长鼻子,敲一敲,鼻子就缩一缩。老大拿着鼓不停地敲,鼻子缩了进去。从此,他就成了难看的塌鼻子。
四川道教流行,道士和八仙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取代了《旁㐌》中神奇的“赤衣小儿”。还有吉林的《种高粱得宝碗》,围绕种高粱来生发幻想情节,老二顺着又粗又高的高粱秆儿往上爬,想不到上面竟然有房子,还有老虎和猴子用“宝碗”在那儿大吃大喝。这些局部的变异使故事贴近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口头讲述起来更为亲切生动。然而故事的整体结构和一些重要细节仍然一脉相承地保留了下来。
在众多异文中,也有离开《旁㐌》的情节结构模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以另一种意外方式来得宝致富,转变命运的。如汉族的《长鼻子》[11]和藏族的《大南瓜》[12],讲弟弟被哥嫂赶出门后,在荒坡里种南瓜,夜里怕人偷瓜,他就把大南瓜切开一个洞,睡在里头。猴精把“南瓜王”抬进山洞,拿出宝葫芦来要酒要肉大吃大喝。弟弟从南瓜里钻出来拿走宝葫芦,从此过上了好日子。老大学样种南瓜,也从猴精那里偷来一个宝葫芦,却不会使用,敲打宝葫芦时鼻子“哼”了一声,结果变成了长鼻子。还有另一种有趣说法:猴精正在山坡上搬运“南瓜王”时,老大却在南瓜里叫喊起来,猴精吓得一撒手,大南瓜和老大便滚到山下摔得粉碎了。口头文学家由农民种南瓜,猴子偷瓜,巧妙自然地生发出猴洞取宝的幻想,叙说中饱含山野生活情趣,使它成为两兄弟故事中深受民众喜爱的异文之一。
上面的“种穗稻”“南瓜王”都是由农民种植谷物瓜果而生发的优美幻想。如果主人公被兄嫂赶出家门,在荒山野岭流浪,在破败的庙里栖身,那么,他就有机会偷听到动物精灵或巡游仙人们关于山野秘密的对话,然后找寻宝物来转变自己的不幸遭遇了。吉林的《小铜锣》[13]和辽宁的《小铜锣》(含异文2篇)[14],就代表了这一类型。从“偷听话”得来的宝锣,其神奇功用和其他故事中的宝物仍然是一致的。结果也是由于误敲而伸长和缩短鼻子,使贪心自私的老大成了奇丑无比的角色。这个“偷听话”母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楔入有关两兄弟纠葛的“长鼻子”故事中,在更多情况下,成为关于两个旅伴纠葛的“二人行”故事的核心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