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故事中的小人物,因宣称自己会做梦或者会卜卦而具有“全知全能”的本领,他荒唐的自我吹嘘,由于偶然巧合竟一再应验,于是被人们作为“活神仙”看待而名利双收,摆脱了贫困和遭人歧视的处境。丁乃通按AT分类法,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把它列为1641“全能博士”型,引录各地异文50余例[1]。由于这类故事在中国最流行的名称是“梦先生”,我们便以它作为类型名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民间文学普查中,又采录到大量富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异文。它在西藏和四川藏族口头文学中似乎流行最广,有《猪头卦师》[2]《懒汉》[3]《扯索卦的懒汉》[4]等地方异文,它们均从《尸语故事》中《猪头点验大师》[5]演变而来。其他地区的异文则有新疆的《算卦先生》(维吾尔族)[6],宁夏的《“梦先生”的故事》(回族)[7],四川的《黄蛤蟆》[8],湖北的《黄蛤蟆》[9],福建的《懒汉占卜》[10],山西的《梦先生》[11],陕西的《黄蛤蟆》和《梦先生》[12],吉林的《姚发算卦》[13],辽宁的《梦神仙》(满族)[14]等篇。这里列举的是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实际上它的足迹已遍及全国。
在上述文本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见于《尸语故事》的《猪头卦师》及其口头异文。藏文《尸语故事》,大约在11世纪时就开始流传,并形成了13章或21章的规模。它脱胎于一部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僵尸鬼故事》,但主要是沿用它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连环穿插式结构,将许多小故事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以增强其曲折和趣味[15]。在《尸语故事》的几种刻印本和手抄本中,都有《猪头卦师》这一篇,名称和内容大同而小异,有的称为《猪头卦师》,有的叫做《懒汉奇遇》。载于李朝群所译《尸语故事》一书中的文本则题为《猪头点验大师》,主人公是一个什么也不愿去做的懒汉,贤惠的妻子总是鼓励他出外干活。有一天出门打猎,由于粗心大意,把马匹和猎犬都丢了,偶然间看到公主脖子上挂的“灵魂玉”丢失在地上被牛粪盖起,接着又有人把牛粪贴在墙上;当国王寻找“灵魂玉”时,他装模作样地用猪头卜卦,一下子就从牛粪饼里找到了“灵魂玉”,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猪头点验大师”。随后罗刹国国王图谋侵占西藏,派遣罗刹女前来西藏做皇后,害死了一个又一个国王,猪头卦师偶然间偷听到罗刹夫妻的谈话,便借口做法会送鬼,让罗刹鬼现出凶恶丑陋原形,随后“将滚烫的油浇在它俩的头上,一会儿的工夫,它俩就烧焦了”。最后懒汉获得国王赏赐,高高兴兴回到妻子身边。讲述人插话道:“这人不但走好运,还有一个好老婆。”故事中和罗刹鬼作斗争的情节,明显是从印度故事中移植而来,带有浓重的神秘幻想与原始信仰色彩,保留着《尸语故事》早期文本的印记。故事中又有着民族风情(如将牛粪饼贴在墙上晒干作燃料)与民族心理的鲜明表现,可以看出是融合藏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口头语言艺术创造成果。
除《猪头点验大师》这一篇之外,其他几篇同类型故事都在人们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异:关于主人公从牛粪里寻到宝石因而名声远扬的精彩叙说都保留了下来。另外插入的两个情节单元,一是歪打正着地治好了王后或公主的怪病,二是让主人公使用谐音双关语,意外地抓住了盗窃官印的贼人。如肖崇素在四川采录的《扯索卦的懒汉》,故事讲述人告诉我们:土司的官印忽然在一个夜间丢失了,便请彭错卜卦寻找。土司派出的三个差人中,一个叫“麻别”,意思是“自作”;一个叫“让别”,意思是“自受”;一个叫“则那别”,意思是“大路上的石板”。
走到一处,大家坐下歇息。他一个人躺在一块石板上,不由地向天叹了一口气说:“完了,完了,要没脑袋了。我自作自受,睡不成大路上的石板了。”他一连不住嘴地在那里叹气。
三个人听了,大吃一惊。原来,印就是他们三人偷的。……听他不断喊着“麻别”(自作)“让别”(自受),“则那别”(大路上的石板)的名字,又说“完了,要没脑袋了”,三个人吓昏了,以为他完全晓得他们做过的事。立刻一齐来给他跪下,不断磕头,向他请求说:“印是我们偷了,我们错了,土司知道是要杀头的,你救救我们吧!”
主人公就这样又意外地创造了一次“比活佛还灵”的奇迹而渡过难关。
藏族《猪头卦师》的思想倾向性较为复杂。人们对主人公既懒惰又胡乱吹嘘自己,以卦术行骗的行为当然是给予嘲讽和否定的,《扯索卦的懒汉》这一篇最后就讲到骗局被揭穿,“土司非常愤怒,立刻喊人剥下他的衣服,用棍子把他赶了出去”。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故事讲述人又对这处于贫困境地的懒汉寄予同情,为他在意外巧合中交好运而感到庆幸。
《尸语故事》的藏文本曾被移植改编为蒙文本,还被译成满文。蒙文《猪头卦师》的故事和满文《猪头萨满的故事》,经有关学者认定,均从藏文本脱胎而来[16]。
清人吴昌炽《客窗闲话》续集卷六的《荆茅》,大约是这个故事在汉族文献中的最早记述。主人公是一个明代嘉靖年间的穷书生,在求雨和寻找皇宫玉玺两件事上巧获成功而获得“荆仙”称号,故事将嘉靖皇帝、严嵩、海瑞均罗列其中,富于传说特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