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常见故事类型中,有一个“求好运”故事。如四川成都市的《范丹问佛》,讲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叫花子,穷得连一升米也存不住,他便出门去问西天佛祖,自己能不能时来运转。旅途中,一家员外托他问,为啥女儿成了哑巴?接着土地菩萨问,为啥自己多年不能升官?过大河时,大乌龟托他问,为啥自己修炼多年不能升天?他走到西天见到佛祖,那里的规矩是问三不问四,他热心快肠地帮助别人问清了三件事往回走。来到河边,告诉大龟,它不能升天是因为头上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压着;乌龟把夜明珠取下送给范丹,立刻升天了。范丹又告诉土地菩萨,他因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所以不能升官;土地菩萨把金银送给他,后来当了城隍爷。范丹来到员外家,女儿见了立刻告诉父亲,“客人回来了!”他将佛祖的话告诉员外,女儿家见了亲丈夫自然会讲话;于是员外让范丹当了上门女婿[1]。故事主人公原是一个穷小伙子,他出门见佛祖本来是为自己找好运,却以先人后己的精神代别人问事,帮他人解脱危难,结果却是在他人给予的酬报中正好圆了自己的美梦。它是一个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却又十分贴近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与心理。热心助人获好报这一闪光思想在三问三答、意外得福的美妙叙说中得到了生动有力的体现,因而这个故事深受民众喜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把它作为“常见故事类型”列出,并载有流行于29个县市的地方异文篇目29篇。湖北对此故事的采录,已积累到了近30篇。丁乃通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按AT分类法将它排列为461型,收录20世纪60年代之前记录成文的篇目50余例。如果将近20年在中国民间文学普查中采录所得加进去,它的中国异文已达到210多篇,流行于汉、满、藏、回、土、撒拉、维吾尔、朝鲜、苗、壮、傣、黎、彝、白、畲、傈僳、布依、毛南、土家、仡佬等20多个民族之中,超越高山大河的阻隔和语言、宗教信仰的界限,几乎分布在整个中国大陆。不仅如此,按AT分类法索引,本类型中国以外的异文就有近500篇,是覆盖欧亚大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巨大故事圈。

本类型的流行篇名有“三根金头发”“西天问佛”“找幸福”“求好运”等,其核心母题是主人公出门寻求好运,我们把它定名为“求好运”。

“求好运”在我国有多种类型:

“问活佛”型,如前面提到的《范丹问佛》,主人公因对自己的贫困处境不满,便出门远行,去见佛祖或其他神仙、智者(包括太阳)探询自己的未来命运,因代人问事获得好报使命运逆转。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把它列为461A型。代表性篇目还有《树洞问天》(浙江)、《找幸福》(吉林)、《太阳的回答》(回族)、《木呷问神》(彝族)[2]等。

“找聘礼”型,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作为《范丹问佛》异文选录的《寻宝聘妻》:王小二爱上了柳员外家的小姐,他去提亲,柳员外要三件聘礼:三斗三升瓜子金,二十四颗夜明珠和一张白狐狸皮。员外异想天开地索要三件宝,本是为了让王小二死了这心思,可王小二偏要出门去找到这三件宝。他见到佛祖,热心帮土地爷、大乌龟和白狐狸代问了三件事,它们分别给予的酬报正是王小二所要寻求的三件聘礼,主人公终于如愿以偿。在这一类型中,“找宝”与“问事”相融合,“问事求好运”仍是它的核心母题。它也有许多地方异文,如《三根金头发》(山东)、《石青寻宝》(湖北)、《三件聘礼》(苗族)、《热令青巴》(藏族)[3]等。

“幸运儿”型,为461主型,它的后半截为寻宝问事(通常是寻找三根金头发),前半截却讲述了这个穷孩子屡遭邪恶势力迫害而意外脱险的传奇经历(930型),它是一种复合形态。国际上以《格林童话》中的《有三根金头发的魔鬼》为代表,中国异文则有彝族的《淌来儿》、傣族的《寻找金牙象的故事》、傈僳族的《寻找太阳头发的小孩》、藏族的《男孩和国王》等[4],它们主要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完整,精美动人。

此外,还有将“求好运”和其他型式串接而构成的混合型,如同“青蛙儿”故事混合,将出门寻找聘礼的主人公变换成青蛙儿或鳖仔;同“百鸟衣”故事混合,以“百鸟衣”方式来结尾;也有的同恶毒继母故事混合,由继母来扮演迫害主人公的邪恶角色。它们的主干情节都是主人公出门寻求好运,同其他流行故事串接复合,其形态变得更为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