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道德

二、什么是道德

关于道德是什么,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在给“道德”作注时是这样说的:“道者,人之所共有,德者,己之所独得也。”通过以上对“道”与“德”含义的分析以及朱熹对道德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对“道德”概念的把握可以分别从“道”与“德”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作出界定:从“道”的角度界定,道德讲的就是我们“做人”应当遵循的规矩;从“德”的角度界定,道德就是我们“做人”所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

所以,如果从“道”的角度来理解道德,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导向和评价的行为规范。此时,道德的含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为人之道”,遵循了它就是一个讲道德的人,没有遵循它就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从“德”的角度来理解道德,道德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形成德性),然后再通过自己自觉的行为释放(德行)达到既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完善自我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行为。

而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也有规范规则、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综上,我们认为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理解。

(1)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以规范、规则的形式,表达社会的外在客观要求,内化为个体信仰、观念、品行,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以维持社会运转和个人生存,促进社会和个人共生互利。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道德的调节手段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和法律手段相比,道德手段是一种弹性调节,带有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其中,当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与内心信念相抵触时,内心信念往往会起决定作用。

(3)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我们都认为是善的,凡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我们认为是恶的。但是善恶标准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4)道德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个体观念、品质、修养和境界。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复杂的、具体的、多元的,但是,每个社会往往会形成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规范体系。道德表现在个体身上,则往往表现为道德观念、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拓展阅读】

“道德”是什么?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赤脚敞衫,来到市场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个人回答道:“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问:“您说道德是不能欺骗人的,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士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答:“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的人就不道德了。”

问:“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险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们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就要到了,大家奋力突围。’结果成功了。这种欺骗能说不道德吗?”答:“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问:“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那不是药,是一种十分好吃的东西,请问这也是不道德的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行为是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也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人不骗人来说明。既然这样,那道德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您告诉我吧。”那人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苏格拉底高兴地说:“您真是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道德就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明白了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我衷心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