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需自身注重师德行为的修养

一、幼儿园教师需自身注重师德行为的修养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个人因素、幼儿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这一过程也是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就必须注意理解和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是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根本途径。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到修养中,知行统一是同一的。一方面,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基本的道德善恶是非也无法区分,是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的,更别提形成良好的师德行为。“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说,你学得再好,掌握的知识再多,却不能指导自己的实践,就必定会陷入困境。因此,一个教师即使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也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更不能说他就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也只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另一方面,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来说都意味着学习的可能,幼儿在对教师的无限仰慕中习得了教师的诸多个人行为习惯,并进一步受到教师的态度和心理倾向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师德行为修养过程中的知行统一会对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且将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幼儿园教师在师德行为修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品德实践,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努力成为道德的高尚者。同时,以自己的“言”为幼儿之师,“行”为幼儿之范,让自身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最有力的资源。总之,只有坚持知行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

(二)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原则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行为的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结果。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原则就是告诫幼儿园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既要端正自身动机,同时也要把道德动机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动机与效果是人的行为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因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无法谈及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的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与效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对职业、对幼儿所负的责任,来自于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把握。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单纯美好的幼儿,意识到自己不仅担负着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等。当幼儿园教师把这些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愿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幼儿园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将它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以提高实际效果。

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幼儿园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

(三)在不断的反思中体悟职业道德行为

认真的思考、探究是幼儿园教师提高师德认知的又一重要方法。蔡元培先生曾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更重在实行。而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园教师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深刻体悟到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首先,幼儿园教师必须有反思的意识。在现实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深刻的体会,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已,这些教师也很难形成自己的师德。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要能对自己、对他人的职业道德行为具有反思的意识。

其次,幼儿园教师必须要具有反思的能力。反思的实质是教师能够超越具体的教育事实和教育行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能够对此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

最后,幼儿园教师应该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价值性的问题进行反思。例如“我认为的学前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采取这种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的职责是什么?”“我是否有权利这么做?”……因为这些价值性的问题常常关系到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整体看法,涉及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态度,同时也关系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行为,而这些都属于幼儿园教师基本的师德范畴,并且将从根本上决定幼儿园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