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教师职业内驱力情感,提升其生命质量

三、唤起教师职业内驱力情感,提升其生命质量

职业内驱力情感,也即是职业的荣誉感、社会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是一个教师做教育的内在动力。它要求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认同感。美国伦理学家居友认为:“生命首先要能够维持存在,才谈得上生命的运动,才有其道德可言。”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即从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化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入手,引导教师善待生命,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命,这既能增进教师的生命意识,也能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还能引导教师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自己、理解幼儿,从而提升教师爱的情感。教师缺少生命意识,必然缺少对幼儿、工作、学校的爱,必然缺少对教师职业的爱,也必然不会有做教育的强大动力。

(一)改善教师的生存条件,提高工资待遇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一个职业能否让人满意,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其中,保健因素包括用人单位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这样的情感一产生,何来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因此,要丰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必须要提高其工资待遇,完善各项福利,切实改善教师的生存条件。

(二)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虽不属于思想道德问题,但由此而来的冲动及其过激行为往往是违背道德的。有研究表明,教师竞争意识强、工作节奏快、社会压力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生存质量,进而影响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为此,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引导,指导他们建立现代健康观念与生活观念,将心理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指导他们化解由于经济条件改善后而带来的物欲膨胀、消费攀比、贪图享乐等问题,将教师的情感引导到工作中来,引导他们在团体合作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三)改善教师的课余生活

相比其他职业,幼儿园教师工作繁杂,有重复性,教师极易心理疲惫。课余生活是教师情感的调节器,学校要改善教师的课余生活,让教师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校应配置教师艺术活动的设施设备,组织学校艺术活动。这些活动能促进师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但更为重要的是能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使教师身心愉悦,能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教师的爱心。

【典型案例】

有一次,在上课时,班里有几名男生利用空余时间玩小汽车,这几名男生平时守纪观念差,自我意识强。当课程结束时,李老师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策略地指出这类错误的危害,并由此及彼地把平时上课的其他不良现象联系起来,如:在老师讲课时自行操作,随便说话等,引起大家的反思。然后话锋一转,认真地说,学生犯错误,老师责无旁贷。这样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事后,李老师把这几名学生找到办公室,他们精神很紧张,认为准挨训,可李老师避而不谈,谈了一会儿,看到师生间的隔阂消除了,情感逐渐融洽起来,李老师便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正面教育,并培养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当时,这几名同学马上承认了错误,并在班级作了自我批评,使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后来这几名同学的纪律明显进步,学习也认真勤奋起来,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在温暖中我感悟了错误,我非常喜爱我的老师。”原来,学生对老师产生爱戴亲近感,会给学习、纪律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变化。

案例分析与反思:

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不守纪律,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是这些孩子往往又是机灵、活跃、反应灵敏、动手能力很强的,在活动课程上会显露出一定的优势。由于纪律不好,公众形象比较差,所以在优势课上也会经常犯些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教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转化工作的难度。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常常离不开善于把握垂青于身边的机遇,失去一次机遇,也许就失去了一回成功。同样之理,教育工作者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成功,也往往离不开德育机遇,更离不开对德育机遇的艺术把握。一个善于把握德育机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总是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总是富有时代感和预见性,总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课堂上发生类似这样的事件,教师只要抓住这个偶然的机会,把它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能充分利用偶发事件,开展教育工作,不仅会促使个别学生的转变,而且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凡事爱观察,好发问,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很多事情都处在似懂非懂之中,这就要靠成人去正确引导他们,但若采取单纯的说教,会显得枯燥无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感情教育渗透进去。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的种类十分多,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情感不仅仅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也不例外,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情感。当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尊重,自然也就会接受教师以及教师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具有热爱教育、爱护学生、教学严谨、不怕辛苦、活泼开朗等良好品质,这对学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成长中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有时,这种变化是截然相反的。孩子是变化发展的,教师的观念要跟得上孩子的变化发展。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才会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发展,我们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爱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永恒主题。人类需要爱,社会需要爱,教育需要爱,孩子需要爱。切莫因学生的某些不足就对他们放弃培养和转化。我们要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